蛛网膜下隙阻滞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头痛
常见并发症之一。典型头痛可在穿刺后6~12h内发生,多数发病于脊麻后1~3天,术后2~3天最剧烈,多在5~12天消失,极个别病例可延至1~5个月或更长,脊麻后头痛发生率一般为3%~30%,发病机制由于脑脊液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
1.常用预防办法
(1)局麻药采用高压蒸气灭菌。
(2)严格注意无菌问题。
(3)穿刺针宜细,选用26G最佳。
(4)切忌暗示脊麻后头痛发生的可能性。
(5)手术当日输液量大于2500mL,术中及时纠正低血压。
2.处理
(1)轻微头痛:卧床2~3天,口服去痛片,多能在第4天完全恢复。
(2)中度头痛:患者平卧头低位,每日输液2500~4000mL,并用镇静药、索米痛片(去痛片)、针刺镇痛,效果不佳时可应用小剂量镇痛药,如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或应用其他治疗头痛药物。
(3)严重者除上述方法外,可采用硬膜外腔充填血疗法,即先抽取自体血10mL,在10s内应用硬膜外穿刺针注入硬膜外间隙,注完后患者平卧1h,有效率可达97.5%。如果一次注血疗法后,头痛未完全消除,可行第二次注血,其成功率可达99%。或应用右旋糖酐30~70mL,或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30~40mL行硬膜外腔注射,以增加脑脊液生成,治疗头痛。
(二)尿潴留
尿潴留一般在术后1~2天恢复。如潴留时间过长可针刺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治疗,或行导尿。
(三)脑神经麻痹
极少发生,多以外展神经多见,术后2~21天后开始有脑膜刺激症状,继而出现复视和斜视,原因与脊麻后头痛机制相似,为脑脊液从硬膜外穿刺孔溢出,脑脊液量减少,降低了脑脊液对脑组织的“衬垫”作用,使外展神经在颞骨岩部受牵拉所致。一旦发生则对症治疗。50%以上患者可在1个月内恢复,极个别病例可持续1~2年。
(四)假性脑脊膜炎
假性脑脊膜炎也称为无菌性或化学性脑脊膜炎,据报道发生率为1∶2000,多在脊麻后3~4天发病,发病很急,临床症状为头痛及颈项强直,克尼格征阳性,并有时发生复视和呕吐。治疗方法同头痛,但必须加用抗生素治疗。
(五)脊髓炎
此种炎性反应并非由细菌感染所致,而是局麻药对含髓磷脂组织的影响,症状为感觉丧失和松弛性麻痹,可自行恢复,也可发展成残废,无特殊疗法,只能对症处理,可试用针灸和理疗等治疗方法。
(六)粘连性蛛网膜炎
此类反应主要与脊麻过程中带入具有刺激性异物及化学品、高渗葡萄糖、用错药物、蛛网膜下隙出血有关。此类反应为渗出性变化,继而出现增生及纤维化改变。它的症状开始是疼痛和感觉异常,然后出现运动无力,发展到完全松弛性瘫痪。处理:对症治疗,应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大剂量激素,配合理疗、针灸等疗法。
(七)马尾神经综合征
发生原因与粘连性蛛网膜炎相同。症状是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长时间不能恢复,表现为感觉丧失及松弛性麻痹症状可自行消失,但恢复过程很慢,治疗同蛛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