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创血压监测

一、有创血压监测

有创动脉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监测是将穿刺针或导管置入患者的动脉血管内测量血压的方法。早期将导管连接弹簧血压表或水银柱血压表测量平均动脉压。现在基本上采用压力换能器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直接显示在显示器上,自动标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BP)和脉率(P),并可对数据进行储存、分析和打印。

(一)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适应证

1.各类危重患者,循环功能不全、各类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2.各种大手术、手术中血压变化大的患者以及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患者。

3.需要反复测量血压或间接测量血压有困难的患者,如双上肢同时手术的患者。

4.反复进行血气分析的患者为减少反复动脉穿刺带来的不适和并发症。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控血流动力学的患者。

6.其他情况如进行PICCO法监测心排血量、动脉放血和进行急性血液稀释等血液保护技术等。

(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插管途径

1.桡动脉 桡动脉是最常用的插管途径。手部血管弓的存在,使桡动脉插管更加安全,但插管前应做Allen试验以测定尺动脉的通畅情况。

Allen试验:手臂抬高,双手压迫尺桡动脉,待手变白后松开压迫尺动脉的手,一般应该在3s左右颜色恢复,最长不能超过6s,7~15s为可疑,超过15s颜色不能恢复,则该侧尺动脉的血运可能不足以单独满足手部的需要,此时,最好不在该侧此桡动脉上插管。对Allen试验的评价尚有不同看法,但是在桡动脉置管的全程都应注意该手的血供,尤其是桡侧血供是否充足十分重要。

2.肱动脉 肱动脉可插入较粗的导管,除可测量血压外,还可插入特制的测氧电极导管测量PaO2和PaCO2

3.股动脉 股动脉同肱动脉一样,除可以测量血压、PaO2和PaCO2外,还可以插入特制的导管连续测量心排血量。

4.足背动脉 足背动脉可反映下半身的血压,多用于大血管手术。同桡动脉插管一样,足背动脉插管前也需要判断足背动脉阻断后足部的血运不受到影响,尤其是第Ⅰ、Ⅱ趾末端的血运。

(三)插管方法

1.直接插管法 较小的动脉插入普通测压导管,以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为例。

(1)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特殊情况下或不能配合的小儿可采用全身麻醉。

(2)体位:平卧,上肢外展,腕部背屈并垫小垫。

(3)常规消毒,铺无菌单。

(4)手指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一般在桡骨茎突水平,示指及中指将血管拉直,在其远端0.3~0.5cm处用套管针刺入血管(动脉),针与皮肤成30°~45°。如果刺入动脉,应该有血涌入穿刺针尾部,否则将针芯后撤或拔除,逐渐向外慢慢退出套管,直到有血涌出时即停止后退套管,改变套管针与皮肤的角度后将外套管置入动脉。

(5)连接冲洗装置及换能器系统,固定导管,调节“0”点。

2.穿刺置管法 经肱动脉、股动脉插入较粗的特殊导管方法,如测定PaO2、PaCO2导管。以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为例。

(1)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特殊情况下或不能配合的小儿采用全身麻醉。

(2)体位:平卧。

(3)常规方法消毒、铺无菌单,铺单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操作过程中导丝、导管接触无菌区域以外的地方。

(4)手指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套管针刺入血管(动脉),针与皮肤成45°,如果刺入动脉,应该有血喷出,否则将针芯后撤或拔除,逐渐向外慢慢拔出套管,直到有血喷出。

(5)置入导丝,导丝置入一定深度后退出套管。

(6)用皮肤扩张器扩张皮肤、深筋膜,注意不要进入血管。

(7)沿导丝置入特殊导管至预定深度,拔出导丝。

(8)连接冲洗装置及换能器,固定导管并调节好“0”点。

3.切开插管法 对穿刺插管失败的病例,可切开皮肤,找到动脉,直接插管。

(四)动脉压力波形分析

动脉血压的波形归纳为以下5种。

1.陡直波 整个波形分收缩和舒张两个时相,收缩相上升支较陡,急骤升至顶峰,振幅的高度为收缩压(SBP),心室射血后主动脉瓣关闭,心室开始舒张即转为舒张相,波形缓慢下降至最低点为舒张压(DBP),在下降支的中段出现一切迹称为重搏切迹,此点接近于平均动脉压(MAP)。一般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均属此波形。

2.低平波 上升支与下降支均缓慢,振幅低平,脉压差小,一般收缩压<10.7kPa(80mm Hg),表明心功能严重受损。

3.钝圆波(正弦波) 波幅中等程度降低,上升支与下降支均缓慢,顶峰圆钝,重波切迹不明显。在心功能受损、心肌收缩力低下或低血容量时出现。

4.高尖波 波幅高耸,上升支陡而尖,重波切迹不明显,舒张压低,脉差压大。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出现。

5.不规则波 波幅低平,振幅大小不等。多在风心病、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出现。

(五)护理及注意事项

1.每隔10~15min用肝素盐水(5~10U/mL)冲洗;或应用自动冲洗系统进行冲洗,该系统在工作正常(加压33.3kPa(250mm Hg))时以3mL/h的速度自动冲洗导管。

2.如果长期置管,应每周更换穿刺点。

3.由较小动脉抽出的标本血不要重新注入动脉,以避免小的栓子进入小动脉。

4.零点的调节 一般应该以右心房水平为零点,换能器对大气进行调零。当患者的体位变动时血压发生变化,要注意识别其临床意义,一方面是体位改变对血压本身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是换能器位置的变化引起的血压改变。

5.不同部位血压的差别 不同的测压点的血压本身就有不同,左右侧、上下肢各有不同,而主动脉、大动脉、小动脉血压的变化趋势则是收缩压逐渐上升而舒张压逐渐下降,脉压逐渐加宽。

6.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不同 一般认为,直接测压较无创测压偏高0.667~2.67kPa(5~20mm Hg),在低血压状态时,还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