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松药的类型

一、肌松药的类型

1.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1)常用药物:潘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等,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具有强亲和力,因占领受体并降低受体对乙酰胆碱的反应,使接头后膜不能正常传递神经肌肉之间的兴奋,产生阻滞效应,表现为骨骼肌松弛。

(2)胆碱酯酶抑制药(如新斯的明)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使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失活减慢而浓度逐渐增高,从而再竞争性占领乙酰胆碱受体,提高受体对乙酰胆碱的反应,由此恢复肌张力,故有“肌松药拮抗药”之称。

2.去极化型肌松药

(1)常用者只有琥珀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产生接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从而出现骨骼肌松弛效应。

(2)在首次去极化的过程中,全身骨骼肌肌纤维表现不协调的“成束收缩”,并继发眼内压、颅内压和胃内压升高,术后可能出现肌痛等不良反应。

(3)此类肌松效应不能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拮抗,相反,肌松效应反而可被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