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监测

二、中心静脉置管监测

中心静脉置管除可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in pressure,CVP)外,还可提供高效快速可靠的静脉通路,临床应用广泛。中心静脉压监测是指测定位于胸腔内的上腔静脉、右心房内的压力,是衡量右心排出回心血量能力的指标。

(一)中心静脉置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各类型休克、脱水、失血、低血容量以及各种危重患者。

(2)各种心肺功能不全。

(3)各类心血管手术或其他大手术、复杂手术。

(4)大量快速输液或血浆、血液置换疗法。

(5)静脉高营养。

(6)取中心静脉血、静脉放血疗法。

(7)置肺动脉导管或心脏临时、永久起搏器。

(8)紧急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洗以及辅助循环。

(9)其他情况如输液时开放外周静脉困难。

2.禁忌证 中心静脉置管的绝对禁忌证是穿刺点感染,而相对禁忌证主要是严重的出血倾向。

(二)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

中心静脉置管分为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途径。常用的上腔静脉途径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和头静脉,下腔静脉途径主要是股静脉。

(三)基本技术及工具

中心静脉插管一般应该在监测ECG的情况下进行,以发现由于金属导丝刺激心脏引起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操作完成之后必须摄X线片以了解导管位置。

1.基本方法 适用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1)常规方法消毒、铺无菌单,铺单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操作过程中导丝、导管接触无菌区域以外的地方。

(2)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特殊情况下或不能配合的小儿)。

(3)体位:头低位10°~15°,肩下垫薄枕。

(4)按照预定的穿刺点和方向用专用穿刺针穿刺静脉,回血通畅后取下注射器,以左手大拇指堵住穿刺针针尾,以避免气栓。

(5)置入导丝,注意导丝J形的方向。

(6)导丝置入一定深度后(20~30cm),退出穿刺针。

(7)用皮肤扩张器扩张皮肤、深筋膜,注意不要进入血管。

(8)沿导丝置入导管至预定深度,拔除导丝。

(9)确认导管各腔通畅,连接输液器。

(10)固定导管,并用保护膜封闭。

2.颈内静脉置管的基本技术

(1)体位:平卧,头转向对侧,头低,肩下垫薄枕。

(2)穿刺点:①前侧入路: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甲状软骨水平,颈内动脉搏动的外侧,与皮肤成60°角,平行颈内动脉进针2cm。②中间入路:胸锁乳突肌三角的顶点,与皮肤成30°角,平行中线进针。③后侧入路: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界点向胸骨切迹进针。④投影法: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中点,向同侧乳头进针。

(3)置管12~13cm(右)。

3.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基本技术

(1)体位:平卧,头转向对侧,头低,肩下垫薄枕。

(2)穿刺点:锁骨中线偏内或偏外锁骨与胸壁间隙,根据患者的体型、锁骨形状而定,穿刺针穿透皮肤后转向锁骨的下方,紧贴锁骨的表面,在第1肋骨和锁骨之间,朝向同侧胸锁关节上2~3cm处进针,穿刺针针尖斜面和J形导丝的方向均指向下肢,一般进针5~7cm可见到回血。置管13~15cm(右),18~20cm(左)。

4.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基本技术

(1)常规方法消毒、铺无菌单,铺单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操作过程中导丝、导管接触无菌区域以外的地方。

(2)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特殊情况下或不能配合的小儿)。

(3)体位:头低10°~15°,肩下垫薄枕,头转向对侧。

(4)左手示指或中指压迫颈外静脉的走行方向近心端,使颈外静脉怒张。

(5)直接穿刺入血管,有回血后置入导丝,超出穿刺针数厘米即可;或在距颈外静脉数厘米的地方穿刺皮肤,使穿刺针在皮下潜行,然后再刺入血管、置入导丝。皮下潜行法可在皮下形成隧道,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但增加了穿刺难度。

或用14~16G套管针直接穿刺血管,有回血时送入外套管后退出针芯,沿外套管置入J形导丝,并逐步推进,同时调整导丝的方向,直到导丝进入12~15cm。

(6)退出穿刺针或外套管。

(7)用皮肤扩张器扩张皮肤,注意不要进入血管。

(8)沿导丝置入导管并继续推进导管至预定深度(一般右侧18~20cm,左侧23~25cm)后拔除导丝。

(9)确认导管各腔通畅,连接输液器,固定导管,并用保护膜封闭。

5.特殊情况下的中心静脉置管注意事项

(1)高流量导管: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洗时应用,一般选择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皮肤扩张器要由细到粗逐步应用。

(2)不能平卧或头低位的患者:多因为心功能不全,此时操作可在半卧位甚至坐位下进行,应该注意静脉压较低时,发生气栓的机会较平卧位多。

(3)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一般采用颈内静脉或颈外静脉,争取一针见血,为避免穿刺出血,尽量不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

(四)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1.伤口每1~2天更换敷料,严格换药规程,严格保证密封。

2.每天输液完毕之后用肝素盐水(0.1mg/mL)2~3mL冲洗。

3.尽可能不输注血液制品。

4.如发现有局部或全身感染的迹象,应该尽早拔除导管。

5.一般情况下,如果需要长期留置,应该每2~3周更换一次导管,要求重新穿刺置管,绝对禁止从原导管置入导丝来更换静脉导管。

(五)中心静脉插管的并发症及处理

1.气胸 无论是颈内静脉还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均有穿破胸膜和肺尖的可能,其原因主要是穿刺时针干的角度和针尖的方向不当。如果仅为一个针眼产生少量气胸,肺压缩面积<30%时,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但麻醉进行间歇正压通气时可能使气胸加重,甚至形成张力性气胸。此时应提醒外科医生注意,同时应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2.出血 出血主要是误穿动脉引起。发现误穿动脉后,应该立即退针,将动脉压向脊柱数分钟,出血多可以自止。锁骨下进路穿刺时如果误伤锁骨下动脉,可从锁骨上窝压迫止血。如果未穿破胸膜,局部可形成血肿自止,但压迫止血的效果较差。

3.血胸 血胸主要是由于既穿破动脉又穿破胸膜引起。患者具有急性失血和气胸的双重表现,应该紧急处理。

4.液胸 无论是颈内静脉还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将导管穿透静脉而送入胸腔内引起液胸。

5.气栓 穿刺前未使患者头低位,或导管口高于心脏平面,如果患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当穿中静脉后一旦撤掉注射器与大气相通,由于心脏的舒张而将空气吸入心脏,形成气栓。穿刺时应注意避免。

6.心肌穿孔 心肌穿孔常常发生于置管后数天内。应用过硬的导管或置管太深直至右心房,由于心脏收缩的反复刺激而穿破心房壁(也有穿破右室壁的报道),常常引起急性心脏压塞。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则后果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Swan-Ganz导管穿刺置管时更容易发生。一旦发生,应该立即抢救。

7.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主要由导丝或导管刺激心脏引起。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出现心律失常时要暂停操作,必要时可退回导丝或导管。Swan-Ganz导管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速、室颤,应该立即退回导管,积极抢救。

8.感染 引起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穿刺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术后护理不当、导管留置过久等。应该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护理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