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神经丛阻滞

一、颈神经丛阻滞

(一)解剖

颈神经丛由C1~4脊神经前支组成。第1颈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支配枕骨下角区肌肉,后3对颈神经均为感觉神经,出椎间孔后,从后面横过椎动脉及椎静脉,向外延伸,到达横突尖端时分为升支及降支,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颈神经分支在胸锁乳突肌之后连接成网状,称为颈神经丛。颈神经丛分为深丛及浅丛,还形成颈袢,与颈5部分神经纤维形成膈神经。颈浅神经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形成放射状分布,向前即颈前神经,向下为锁骨上神经,向后上为耳大神经,向后为枕小神经,分布于颌下、锁骨、整个颈部及枕部区域的皮肤浅组织,呈披肩状。颈深神经丛主要支配颈前及颈侧面的深层组织。

(二)药物及药物配制

由于颈部供血丰富,颈神经丛阻滞较其他部位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短,因此在局麻药安全剂量范围内选用中效或长效局麻药。采用两种局麻药混合液以求达到起效迅速,维持时间长,如1%利多卡因与0.15%丁卡因混合液,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颈深神经丛阻滞常采用较高浓度局麻药,如1.5%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以取得较好的运动阻滞。亦可在局麻药中加用1∶200000肾上腺素,延长作用时间。

(三)适应证

颈浅神经丛阻滞可用于锁骨上颈部表浅手术,而颈部较深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尚需行颈深神经丛阻滞。但由于颈部尚有后四对脑神经支配,故单纯行颈神经丛阻滞效果不完善,可用辅助药物以减轻疼痛。

(四)标志

第6颈椎横突结节(又称chassaignac's结节)是颈椎横突中最突出者,位于环状软骨水平,可以扪及。由乳突尖至第6颈椎横突作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乳突下约1.5cm为第2颈椎横突,第2颈椎横下约3cm为第4颈横突,位于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叉点附近,第3颈椎横突位于C2、4横突之间。

(五)操作步骤

1.颈深神经丛阻滞

(1)患者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分别在第2,3,4颈椎横突处作标记,常规消毒皮肤后在横突标记处作皮丘。

(2)先从第4颈椎横突开始,用22G长3.5cm穿刺针从颈椎侧面经皮丘垂直穿刺,方向轻微偏尾侧以避免损伤椎动、静脉,若遇有坚实骨质感而进针深度在2~3cm之间表明已触及横突,此时患者有酸胀感,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即可注入3~4mL局麻药。

(3)以同样方法在第2,3颈椎横突面上各注3~4mL局麻药,若手术不涉及颈上部和颌下部可不阻滞第2颈神经。

2.颈浅神经丛阻滞

(1)于第4颈椎横突处作标记,或采取颈外静脉与胸锁乳头肌后缘交点,常规消毒后在标记处作皮丘。

(2)由标记处垂直刺入皮肤,缓慢进针,遇一刺破纸样落空感后表明针尖已穿过颈阔肌,将局麻药注射至颈阔肌和皮下,亦可在颈阔肌表面向横突、锁骨和颈前方作浸润注射,以阻滞颈浅丛各分支,一般每侧药量10mL左右。

3.肌间沟阻滞法 体位同颈前阻滞法,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扪及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手指下滑至前斜角肌上缘,再向外即可摸及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穿刺针由肌间沟垂直刺入,方向略向后向下,遇异感即可停止进针,若无异感,调整方向再行探刺,但穿刺方向不宜超过横突水平。出现异感后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药,为促使药液向上扩散而阻滞颈神经丛,可采取头低位或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

(六)并发症

1.局麻药毒性反应 主要是穿刺针误入颈部血管而未及时发现所致,因此注药前应抽吸,证明针尖深度在横突部位;如果注药压力过大,速度过快,亦会因局麻药迅速大量吸收而导致中毒。

2.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穿刺针进针过深或进针方向偏内,均可致针尖进入硬膜外腔,甚至蛛网膜下隙。使用短针,进针切勿过深,注药2~3mL后观察无脊麻反应后再注入余液,即可预防。

3.膈神经阻滞 膈神经主要由第4颈神经组成,同时接受第3、5颈神经的小分支。颈深丛阻滞常易累及膈神经,双侧受累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故应避免进行双侧颈深丛阻滞。

4.喉返神经阻滞 针刺过深,注药压力太大均可使患者迷走神经阻滞,而致患者声音嘶哑、失音,甚至呼吸困难,此症状一般在1h内缓解。

5.Homer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出现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结膜充血、鼻塞、面微红及不出汗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6.椎动脉刺伤后引起出血,血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