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不良反应
1.中毒反应 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阈值时,可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全身症状,即为局麻药中毒反应。
(1)临床表现:①兴奋型,突然表现精神紧张、多语、定向力障碍;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肌肉震颤,可发展为阵发性抽搐;因持续强烈抽搐可导致缺氧而呼吸心搏骤停。②抑制型,多发生于老年、体弱患者(因局麻药耐受阈值低),或局麻药误入血管而引起,表现嗜睡或神志消失,呼吸浅慢或暂停,脉搏徐缓,血压下降。也可突发呼吸循环骤停。此型较少见,但易被误诊。
(2)诱因:单位时间内用药量过大,或意外误注血管内,是局麻药中毒的主要诱因,但也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①局麻药的强度越大,毒性越大,惊厥症状的出现越早。②在血管丰富部位用药,与血管稀少部位用药,两者的血药浓度差异很大,中毒反应率差异很大。③局麻药中加用低浓度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速度明显减缓,中毒反应率降低。但肾上腺素用量过大或吸收过快,同样会出现与局麻药毒性反应难以鉴别的“肾上腺素反应”。因此,强调肾上腺素浓度不超过1∶200000。④血p H值下降,或PaCO2上升,血液趋于酸性,致惊阈值降低,较易发生惊厥。⑤患者机体状态差、肝功能衰竭、心衰或维生素C缺乏等,可影响局麻药的分布和代谢,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发生率增高。
(3)预防:①选用最低有效浓度局麻药,减少用药总量。②严防血管内误注,注药前常规作抽吸试验。③局麻药加用适量肾上腺素以延缓吸收速度,降低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的骤升。④长效和短效局麻药混合使用时,局麻药毒性反应率可显著降低。⑤术前药常规使用安定类或巴比妥类药物,可提高局麻药致惊阈值,预防毒性反应。⑥纠正患者的全身状况,局麻药毒性反应率可减少。
(4)治疗:①警惕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多能治愈。出现毒性反应早期症状(兴奋、多语)时,首先立即停止用药,保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入高浓度氧,一般在纠正低氧状态后,往往可得到迅速缓解。②出现惊厥时,不可慌张,首先用面罩人工呼吸;同时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2mg/kg或安定0.1~0.2mg/kg,一般均可有效制止惊厥,然后继续维持氧治疗。如不能控制,可在给予硫喷妥钠基础上静脉注射琥珀胆碱,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③并存循环抑制者,应加快静脉输液,并适当应用麻黄碱、多巴胺等药物以维持循环稳定。
2.高敏反应 个别患者对局麻药的耐受力特低,仅使用小剂量即出现严重中毒反应,称为“高敏反应”,事先一般很难预测,表现急剧,常突发晕厥、呼吸抑制和循环衰竭。其发生常与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如高热、脱水和酸中毒等有关。掌握最小用药量,采用最小有效浓度药液,高敏反应发生率可降低。
3.特异质反应 使用极微量局麻药即出现严重毒性反应,表现循环衰竭、心跳停止,虽极为罕见,但确实存在,往往在首次用药时即可发生,并非变态反应(过敏),因不存在致敏过程。此为特异质反应。
4.类过敏反应
(1)患者曾用过某种局麻药,并无不良反应,而于再次使用该局麻药时,却出现“过敏”样体征,轻者表现皮肤红斑疹或荨麻疹,重者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如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和血压下降。此类反应称为“类过敏反应”,可能与局麻药直接促进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2)一旦发生,按毒性反应处理,并尽早使用大剂量激素和抗组胺类药。
(3)由于局麻药都为化学制品,其成分中既不含抗原,也无半抗原,故无法在体内构成“抗原抗体变态反应”,因此真正的局麻药“过敏”反应可能不存在,而临床上往往将较为常见的局麻药毒性反应或“肾上腺素反应”,错误地诊断为局麻药“过敏”反应。
(4)如果患者对酯类局麻药过敏,应换用罕见过敏反应的酰胺类局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