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技术

三、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技术

(一)脊麻穿刺时一般取侧卧位

应用重比重溶液时,手术侧向下;应用轻比重溶液时,手术侧向上;鞍区麻醉均采取坐位。

(二)常规消毒

铺巾后选择L3~4棘突间隙为穿刺点,理由是因为脊髓到此处已形成终丝,穿刺时没有损伤脊髓的顾虑,L4~5间隙也可以。

(三)穿刺方法

分直入法和侧入法2种。

1.直入法 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做皮内、皮下、棘上、棘间韧带逐层浸润麻醉后,固定穿刺点皮肤,应用26G穿刺针(或25G),在棘突间隙中点刺入,针与患者背部垂直,并且针的方向应保持水平,针尖略向头侧,缓慢进针,仔细体会各解剖层通过的变化。当针尖刺破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的“落空”感觉,针继续推进时可有第2次“落空”感,此时提示针已穿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2.旁正中穿刺法 定点在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穿刺,麻醉同上,穿刺针向中线倾斜,与皮肤成75°对准棘突间孔方向进针。本穿刺法不经过棘上和棘间韧带层次,经黄韧带和硬脊膜刺入蛛网膜下隙。此法适用于老年人脊椎畸形、因肥胖间隙摸不清的患者,直入法未成功时,可改用本法。针尖进入蛛网膜下隙拔出针芯,即有脑脊液流出,如未流出脑脊液则应考虑患者颅内压过低所致,可试用压迫颈静脉或让患者屏气、咳嗽等迫使颅内压增高措施,以促使脑脊液流出。考虑针头斜口被阻塞,可旋转针干180°~360°并用注射器缓慢抽吸,仍无脑脊液流出,应重新穿刺。

(四)注药

当穿刺成功后将盛有局麻药的注射器与穿刺针紧密衔接,用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持注射器轻轻回抽见有脑脊液回流再开始以10~30s注射速度注完药物。一般注完药后5min内即有麻醉现象。注完药5min后患者取平卧位,根据手术所需麻醉平面给予调整。

1.穿刺部位 脊柱有四个生理曲度(图5-6),仰卧时,L3最高,T6最低。如果经L2~3间隙穿刺注药,患者平卧后,药液将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移动,使麻醉平面偏高。如果在L3~4或L4~5间隙穿刺注药,患者仰卧后,药液大部分向骶部扩散,使麻醉平面偏低。

图5-6 脊柱的四个生理曲度

注意胸凹部最低点在T6~7,腰凸部最高点在L3

2.患者体位和麻药比重 这是调节麻醉平面的2个重要因素,重比重药液向低处流动,轻比重药液向高处流动。注药后5~10min内,调节好患者体位,以获得手术所需麻醉平面,因为超过此限,局麻药液和脊神经结合后,体位调整就会无效。如果平面太高造成对患者的影响也是严重的。

3.注射药物速度 一般而言,注射速度愈快,阻滞平面愈广。相反注射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临床上常以1mL/5s药液为适宜,鞍区给药1mL/30s以便药物集中于骶部。麻醉平面调节应结合多因素而不是单因素,把麻醉调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