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肢神经阻滞

四、下肢神经阻滞

支配下肢的神经主要来自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腰丛由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和L4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腰丛上端的三支神经是髂腹下神经(L1)、髂腹股沟神经(L1)和生殖股神经,这三支神经向前穿过腹肌,支配髋部和腹股沟区皮肤;腰神经丛下端的三支神经为股外侧皮神经(L2~3)、股神经(L2~4)和闭孔神经(L2~4)。骶丛由腰骶干(L4的余下部分及L5前支合成)及骶尾神经前支组成,重要分支有臀上神经(L4~S1)、臀下神经(L5~S2)、阴部神经(S2~4)、坐骨神经(L4~S3)及股后皮神经。下肢神经支配为:大腿外侧为股外侧皮神经,前面为股神经,内侧为闭孔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后侧为骶神经的小分支;除前内侧小部分由股神经延缘的隐神经支配,小腿和足绝大部分由坐骨神经支配。

(一)腰神经丛阻滞

1.解剖 腰神经出椎间孔后位于腰大肌后内方的筋膜间隙中,腰大肌间隙前壁为腰大肌,后壁为第1~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与横突间韧带,外侧为起自腰椎横突上的腰大肌纤维及腰方肌,内侧是第1~5腰椎体、椎间盘外侧面及起自此面的腰大肌纤维。腰大肌间隙上界平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至骨盆的骶前间隙。其中有腰动静脉、腰神经前支及由其组成的腰丛。将局麻药注入腰大肌间隙以阻滞腰丛,称为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包裹腰丛的筋膜随脊神经下行,延伸至腹股沟韧带以下,构成股鞘。其内侧壁为腰筋膜,后外侧壁为髂筋膜,前壁为横筋膜。在腹股沟股鞘处注药以阻滞腰丛,称为腹股沟血管旁腰丛阻滞。可通过一次注药阻滞腰丛三个主要分支(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及闭孔神经),故又称“三合一”阻滞,但闭孔神经常阻滞不完善。

2.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

(1)定位:患者俯卧或侧卧,以髂嵴连线向尾侧3cm,脊柱外侧5cm处为穿刺点。

(2)操作:经皮垂直刺入,直达L4横突,然后将针尖滑过L4横突上缘,再前进约0.5cm后有明显落空感后,表明针已进入腰大肌间隙,或用神经刺激器引发股四头肌颤抽确认腰丛,注入局麻药35mL。

3.腹股沟血管旁腰丛阻滞(三合一阻滞)

(1)定位:仰卧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扪及股动脉搏动,用手指将其推向内侧,在其外缘作皮丘。

(2)操作:由上述穿刺点与皮肤呈45°向头侧刺入,直至出现异感或引发股四头肌颤抽,表明已进入股鞘,抽吸无血可注入局麻药30mL,同时在穿刺点远端加压,促使局麻药向腰神经丛近侧扩散。

(二)骶神经丛阻滞

骶丛为腰骶干及S1~3神经组成,在骨盆内略呈三角形,尖朝向坐骨大孔,位于梨状肌之前,为盆筋膜所覆盖,支配下肢的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是体内最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后,行于臀大肌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行到大腿后方,在腘窝处浅行,在该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沿小腿后部下行,穿过内踝后分为胫前、胫后神经,支配足底及足内侧皮肤。腓总神经绕过腓骨小头后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为感觉神经,行走于腓肠肌外侧,在外踝处分为终末支,支配前部皮肤;腓深神经主要是足背屈运动神经,行走于踝部上缘,同时也分出感觉支配趾间皮肤;腓肠神经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发出的分支形成的感觉神经,在外踝之下通过,支配足外侧皮肤。股后皮神经前段与坐骨神经伴行,支配大腿后部的皮肤,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同时也阻滞该神经。

(三)坐骨神经阻滞

1.传统后侧入路

(1)定位:置患者于Sims位(侧卧,阻滞侧在上,屈膝屈髋)。由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作一连线,连线中点作一条垂直线,与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连线的交点即穿刺点。

(2)操作:10cm 22G穿刺针由上述穿刺点垂直刺入至出现异感,若无异感而触及骨质(髂骨后壁),针可略偏向内侧再穿刺,直至滑过骨面而抵达坐骨切迹。出现异感后退针数毫米,注入局麻药20mL,或以神经刺激仪引起坐骨神经支配区肌肉的运动反应作为指示。

2.膀胱截石位入路

(1)定位:仰卧,由助手协助患者,使髋关节屈90°并略内收,膝关节屈90°,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即为穿刺点。

(2)操作:由上述穿刺点刺入,穿刺针与床平行,针向头侧而略偏内,直至出现异感或刺激仪引起运动反应后,即可注药20mL。注药时压迫神经远端以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

3.前路

(1)定位:仰卧,连结同侧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称上线,并将其三等分,然后由股骨大转子作一平行线,由上线中内1/3交界处作一垂直线,该垂直线交点处即为穿刺点。

(2)操作:由上述穿刺点垂直刺入直至触及股骨,调整方向略向内侧以越过股骨,继续刺入2~3cm出现异感或用刺激仪定位。

(3)该入路适用于不能侧卧及屈髋患者,但因穿刺部位较深,穿刺成功率低于以上两种入路。

4.窝坐骨神经阻滞 行窝坐骨神经阻滞时,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暴露腘窝边缘,其下界为腘窝皱褶,外界为股二头肌长头,内侧为重叠的半膜肌腱和半腱肌腱。作一垂直线将腘窝等分为内侧和外侧两个三角形,该垂直线外侧1cm与腘窝皱褶的交点即为穿刺点,穿刺针与皮肤呈45°~60°刺入,以刺激仪定位,一旦确定即可注入局麻药30~40mL。

(四)股神经阻滞

1.解剖 股神经是腰丛最大分支,位于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到髂筋膜后面,在髂腰肌前面和股动脉外侧,经过腹股沟韧带的下方进入大腿前面。在腹股沟韧带附近,股神经分成若干束,在股三角区又合为前组和后组,前组支配大腿前面沿缝匠肌的皮肤,后组支配股四头肌、膝关节及内侧韧带,并分出隐神经伴随着大隐静脉下行于腓肠肌内侧,支配内踝以下皮肤。

2.定位 在腹股沟韧带下面扪及股动脉搏动,于股动脉外侧1cm,相当于耻骨联合顶点水平处作标记为穿刺点。

3.操作 由上述穿刺点垂直刺入,缓慢前边,针尖越过深筋膜触及筋膜下神经时有异感出现,若无异感,可与股股沟韧带平行方向,向深部作扇形穿刺至探及异感,即可注药5~7mL。

(五)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1.解剖 股外侧皮神经起源于L2~4脊神经前支,于腰大肌后下方下行经闭孔出骨盆而到达大腿,支配大腿外展肌群、髋关节、膝关节及大腿内侧的部分皮肤。

2.定位 以耻骨结节下1.5cm和外侧1.5cm处为穿刺点。

3.操作 由上述穿刺点垂直刺入,缓慢进针至触及骨质,为耻骨下支,轻微调节穿刺针方向使针尖向外向脚侧进针,滑过耻骨下支边缘而进入闭孔或其附近,继续进针2~3cm即到目标。回抽无血后可注入10mL局麻药,退针少许注局麻药10mL,以在闭孔神经经过通道上形成局麻药屏障。若用神经刺激仪引发大腿外展肌群颤抽来定位,可仅用10mL局麻药。

(六)隐神经阻滞

1.解剖 隐神经为股神经分支,在膝关节平面经股薄肌和缝匠肌之间穿出至皮下,支配小腿内侧及内踝大部分皮肤。

2.操作 仰卧,在胫骨内踝内侧面,膝盖上缘作皮丘,穿刺针由皮丘垂直刺入,缓慢进针直至出现异感。若遇到骨质,便在骨面上行扇形穿刺以寻找异感,然后注药5~10mL。

(七)踝关节处阻滞

单纯足部手术,在踝关节处阻滞,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大为减少,具体方法为:①先在内踝后一横指处进针,作扇形封闭,以阻滞胫后神经。②在胫距关节平面附近的伸肌内侧进针,以阻滞胫前神经。③在腓骨末端进针,便能阻滞腓肠神经。④用不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注射于两踝关节之间的皮下,并扇形浸润至骨膜,以阻滞许多细小的感觉神经。

(八)足部趾神经阻滞

与上肢指间神经阻滞相似,用药也类同。

(九)适应证

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时阻滞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因需多注药且操作不方便,故临床应用不广。然而,当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较局限或禁忌椎管内麻醉时,可以应用腰骶神经丛阻滞。另外,腰骶神经丛阻滞还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措施用于术后镇痛。

1.虽然腰神经丛阻滞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用于下腹部手术,但临床很少应用。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联合阻滞是简单而实用的麻醉方法,可用于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如疝修补术)。

2.髋部手术需阻滞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最简便方法是阻滞腰神经丛(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

3.大腿手术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及坐骨神经,可行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

4.大腿前部手术可行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或分别阻滞,亦可以采用“三合一”法,单纯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用于皮肤移植皮区麻醉,单纯股神经阻滞适用于股骨干骨折术后止痛、股四头肌成形术或髂骨骨折修复术。

5.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阻滞再加坐骨神经阻滞,通常可防止止血带疼痛。这是因为闭孔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很少。

6.开放膝关节手术需要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最简便的方法是实施腰大肌间隙腰神经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采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也可满足手术要求。

7.膝远端手术需阻滞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的分支隐神经,踝部阻滞可适用于足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