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黄州萝卜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难以保障黄州萝卜的品质。黄州区黄州萝卜的生产设施建设大部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但是近三十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需要除险加固的水库多,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不配套,黄州萝卜生产受水利条件制约因素影响较大,“雨养农业”的格局依然存在。虽然黄州萝卜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但都未形成拳头产品,规模不够,没有市场优势,不少只是“珍品”“贡品”“礼品”,未能产生名牌效应。主要原因还是其为“原”字号产品,或只经过简单的初级加工,而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的产品不多。黄州萝卜加工增值不够,形成了“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滞后局面。

(2)黄州萝卜生产投入不足,科技研究应用滞后。用于扶持黄州萝卜生产的投入有限,农技推广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普遍存在,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对黄州萝卜的提纯复壮工作和规范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手段落后,农民群众学无榜样,看无样板,急需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

(3)黄州萝卜生产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历史上黄州区大多数农户栽培少量黄州萝卜,主要用作家庭日常蔬菜、腌渍酸萝卜和萝卜酢等。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优质黄州萝卜需求量增大,价格上涨。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农民在黄州区大规模栽培黄州萝卜,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科学规划,无论是在栽培技术还是在品种选育和生产技术上都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黄州萝卜生产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4)缺乏统一的种植和检测标准,黄州萝卜的生产和加工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黄州萝卜生产没有良种供应体系,所需种子主要是农民自己留种或在自由市场采购,加之品种的布局不合理,同一地区生产栽培的品种过多,在同一小范围的地块中,既有黄州萝卜品种,又有异地萝卜品种;既有常规种,又有杂交种,良种保纯极其困难,造成黄州萝卜品种种性退化、混杂严重。在栽培技术上,没有一套系统的栽培技术规程,农民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栽培,大多是以数量求产量,一块地收获的黄州萝卜大小不一,品质较差,售价较低,农民收益率低,栽培管理技术原始粗放。在黄州萝卜产品的检测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标准,市场销售存在鱼目混珠现象,黄州萝卜的生产和加工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