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根肿病

(九)根肿病

萝卜根肿病是一般性病害,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防治困难等特点,这使得根肿病在我国蔓延迅速,从而影响萝卜的产量及品质。目前,在黄州萝卜上还未发现此病害,但在湖北其他地区已出现萝卜根肿病,应引起防控重视。

1.症状 根肿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病株生长迟缓、矮小、黄化。基部叶片常在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期基部叶片变黄枯死。病株根部出现肿瘤是本病最显著的特征。萝卜及芜菁等根菜类受害后多在侧根上产生肿瘤,一般主根不变形或仅根端生瘤。病根初期表现为光滑,后期龟裂、粗糙,易遭受其他病原菌侵染而腐烂。根部形成肿瘤,严重影响植株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从而致使地上部分出现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的症状。但后期感染的植株或土壤条件适合寄主生长时,病株症状轻微、不易觉察,根上的肿瘤也很小。

2.病原菌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侵染所致,是重要的根部病害。主要以休眠孢子囊的形式黏附在种子、病残体上,或散落在田间、土壤中越冬或越夏;部分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在未腐熟的粪肥中存在,后随着有机肥的施用带入田间。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很强,一般至少可以存活8年,环境适宜时可以存活15年以上,越冬和越夏后的休眠孢子可在田间进行传播。

3.发生规律 土壤偏酸性(pH值5.4~6.5),土壤含水量70%~90%,温度19~25℃有利于发病;温度9℃以下或30℃以上很少发病;在适宜条件下,经18小时,病原菌即可完成侵入;低洼地及水田改的旱菜地发病较重;种子一般不带菌;植株受侵染越早,发病越严重。

4.传播途径

(1)近距离传播。

①雨水及灌溉水传播:病原菌的休眠孢子随雨水及灌溉水在田间由高地势向低洼地势传播。例如,高山种植的十字花科作物发生根肿病后,土壤中根肿病的休眠孢子会随雨水或灌溉水的地表径流传到山下或者地势较低洼的田地,同时,大雨及流水也能把带菌泥土传送到较远的地区。

②土壤中的线虫及昆虫传播: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可以借助土壤中的线虫、昆虫等的活动在田间近距离传播。

③农事操作传播:农事操作人员在发生根肿病的田块进行农事活动后携带病残体及含根肿菌的土壤,可使病原菌在本田传播,同时也可从一块田地传到另一块田地;耙地及耕地时农机具携带病残体或带有含根肿菌的土壤,也是造成根肿病在田间近距离传播的途径之一。

④土粪肥传播:病区土壤中有大量的病残体及休眠孢子,施用未腐熟充分的土粪肥时,会把大量病原菌带入田中导致无病田块发病。所以,这也是造成该病近距离传播的途径之一。

⑤家禽及家畜传播:农村粗放饲养的家禽及家畜携带带菌土壤或病残体在田间活动,也会造成该病在近距离及远距离的传播。

(2)远距离传播:带病植株大范围远距离的调运是根肿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农机具携带病残体及带菌土壤远距离移动也是造成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途径之一;商品菜根部携带带菌土壤及病残体随着市场流通,跨县、市、省远距离运输,是造成根肿病大面积扩散的主要途径。

5.综合防治

(1)实行轮作:发病重的菜地要实行5~6年轮作。春季可与茄果类、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秋季可与菠菜、莴苣和葱蒜类蔬菜轮作。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实行水旱轮作。

(2)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栽培,并注意田间排水;勤中耕、勤除草,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及时拔除病株并携带至田外烧毁,防止病原菌蔓延;农事操作人员在对发病田进行农事操作后应及时对鞋子、衣服、农机具等进行消毒,防止将病原菌带入无病田块。

(3)改良土壤酸碱度:通过适量增施生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使其变成微碱性,可以明显地减轻病害。可以在种植前7~10天将生石灰粉均匀地撒在地面,也可穴施。在菜地出现少数病株时,用15%石灰乳少量灌根也可控制病害蔓延。

(4)太阳能消毒:利用地膜覆盖和太阳能辐射,使带菌土壤增温数日,可用高温消灭部分病原菌,起到减轻发病的作用。

(5)化学药剂防治: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于定苗前畦面均匀条施,另外,苯菌灵、代森锌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