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软腐病

(四)软腐病

软腐病又称白腐病,是萝卜的一般性病害。各地都有发生,多在高温时期发生。主要危害根、茎、叶柄或叶片。

1.症状 软腐病主要危害根、茎,叶柄、叶片也会发病。苗期发病,叶基部呈水渍状,叶柄软化,叶片黄化萎蔫。成熟期发病,叶柄基部水渍状软化,叶片黄化下垂。短缩茎发病后向根部发展,引起中心部腐烂,发生恶臭,根部多从根尖开始发病,出现油渍状的褐色病斑,发展后根部变软腐烂,继而向上蔓延使心叶成黑褐色软腐状,烂成黏滑的稀泥状。肉质根在储藏期染病会使部分或整体变成黑褐色软腐状。采种株染病后外部形态往往无异常,但髓部完全溃烂变空,仅留肉质根的空壳。植株所有发病部位除表现为黏滑的稀泥状外,均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黄州萝卜得软腐病时维管束不变黑,可与黑腐病相区别。

2.病原菌 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这种病原菌可以侵染十字花科、茄科、百合科、伞形科及菊科蔬菜。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生存,条件适宜时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留种株、病残体和土壤里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黄州萝卜软腐病的发病与气候、害虫和栽培条件有一定的关系。该病原菌发育温度为2~41℃,适温为25~30℃,50℃条件下经10分钟其可死亡。耐酸碱度(pH值)范围为5.3~9.2,适宜pH值为7.2。多雨高温天气,病害容易流行。植株体表机械伤、虫伤、自然伤皆利于病原菌的侵入。同时,有的害虫体内外携带该病原菌,是传播病害的媒介。此外,栽培条件也与病害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高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发病轻。凡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黏重、表土瘠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大水漫灌、中耕时伤根以及植株生长衰弱等,植株发病均较重。与寄主作物如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连作或邻作时,病原菌来源多,也使其发病较重。

4.综合防治 黄州萝卜软腐病的防治应以加强耕作和栽培控制措施为主,适当配合施药。

(1)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豆类和葱蒜类作物轮作;平整土地,清沟整畦,采取高畦栽培;浇水实行沟灌,严防大水漫灌,这样可排水防涝,减少发病,但盐碱地不宜采用此法;加强肥水管理;农事操作中避免植株形成伤口;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一定湿度。

(2)化学防治:发现病株要立即拔出,并喷药保护,防止病害蔓延。发病初期用生石灰和硫黄(50∶1)混合粉按每平方米150克撒于地面,进行土壤消毒。常选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200毫克/升,或14%络氨铜水剂300~350倍液等,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共防治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