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田间管理

(四)田间管理

1.生长前期管理 生长前期的管理以间苗、中耕除草工作为主。及时间苗,能保证幼苗有一定的营养面积,获得壮苗。若不及时间苗,幼苗就会徒长,并因胚轴部分延长而倒伏,或者幼苗生长孱弱。病虫害严重、天气干旱或者暴风雨较多时,定苗不宜太早,以免造成缺苗现象。间苗和定苗应掌握“早间苗,分次间苗,适时定苗”的原则。从有利于黄州萝卜生长发育的需要考虑,以两次间苗之后再定苗为好,第一次间苗在出现2片基生叶(一般称为“拉十字”)的时候进行,只需将幼苗间开即可;当出现3~4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点播的每穴留2~3株苗,间苗时要去杂、去劣和拔除病苗,选留符合种植品种特征、叶形整齐、叶片舒展、叶色鲜绿、根颈长短适中、比较粗壮的幼苗;当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及时定苗,黄州萝卜株距25~30厘米。

2.中耕除草 黄州萝卜幼苗期正处于高温雨季,杂草生长旺盛。杂草是病原菌、害虫繁殖寄生的地方,如不及时清除杂草,肯定会影响幼苗生长。所以,在生长前期要勤中耕、勤除草,使地面保持干净,土壤保持疏松和良好的通气,这样也有利于保墒。栽培管理中要求做到有草必锄、浇水必锄,以防止土壤板结。中耕应在间苗和定苗以后进行,中耕的深度根据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而定。第一次中耕的时候,幼苗的根入土比较浅,要浅中耕,锄破地皮就行;随着植株的生长,第二次中耕要加深,垄背上锄深3厘米左右,切勿碰伤苗根,以免引起黄州萝卜分杈、裂口或腐烂。在中耕时,根据幼苗的不同生长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中耕方法。对于因播种太浅受雨水冲刷而使幼苗根部外露的植株、偏高的植株,应该自沟底向垄背上锄,把沟底的土带上垄背,为幼苗根部培土。采用这样的中耕方法,能够避免露根的植株受到风吹雨打而东倒西歪,不能正常生长。对于因播种太深而使幼苗被土覆盖和子叶贴在垄面的植株,应该由垄背向下锄,把垄背上的土带往垄沟,使幼苗颈部不至于被土掩埋太厚。定苗后的中耕,要进行培土扶垄,防止肉质根外露、植株倒斜而影响正常生长。

黄州萝卜的主根如果受到损伤,很容易出现畸形根,所以大多采用直播法。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穴播(点播)。根据品种要求的行距开沟播种,然后覆土,再轻轻镇压一遍,以利于种子吸水。垄作栽培多以穴播为主,依据品种要求的株距在垄背上按穴点播并压实,每穴用种2~3粒;亩用种量为500克左右。播种后覆土的厚度约2厘米,播种过浅,土壤易干,且出苗后易倒伏,胚轴弯曲;播种过深,影响出苗的速度与幼苗的健壮度。

3.肥水管理 黄州萝卜是需水量多的作物,肉质根含水量为90%左右,适合肉质根生长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80%。水分不足时,会影响肉质根中干物质的形成,造成减产。黄州萝卜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有较大的差异。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以80%为宜。为使苗齐、苗全、苗壮,应足墒精细播种。若墒情较差,最好提前5天浇水造墒,当墒情适宜时浅锄一遍,耙平畦(垄)面后,再行播种。若来不及浇水,可在开沟、播种、覆土镇压后,随即浇水,但浇水要均匀,以防大水冲出种子。底墒足,土壤疏松,幼苗出苗容易;若土壤板结,必须在出苗前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才容易出苗。在具体实践中,应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播种方式。

在发芽期,为了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防止苗期干旱造成死苗和诱发病毒病,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相对含水量以80%为宜;在幼苗期,叶片生长占优势,为防止幼苗徒长,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要求土壤湿度较低,土壤相对含水量以60%为好;在叶片生长盛期,叶片生长旺盛,此时也是肉质根膨大前期,要适当控制灌水,进行蹲苗;“露肩”标志着叶片生长盛期结束,肉质根进入迅速膨大期,需水量增多,只有保持土壤湿润,才能提高黄州萝卜的品质。在肉质根膨大期水分不足,会形成细瘦的肉质根而降低产量。同时,水分不足还会造成侧根增多、表面粗糙、纤维硬化、味辣、糠心,使品质变劣。但是,水分过多也不利于肉质根的代谢与生长,同样会造成减产。浇水原则是“地不干不浇,地发白才浇”,在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以提高肉质根的品质和耐储运性能。

黄州萝卜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很高,在整个生长期都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较慢;随着黄州萝卜的生长,其对三要素的吸收会加快,到肉质根生长盛期,吸收量最多。在不同时期,黄州萝卜对三要素的吸收情况是有差别的。幼苗期和莲座期是细胞分裂时期,也是根生长和叶片面积扩大时期,需氮肥较多。进入肉质根生长盛期,磷、钾肥需求量增加,特别是钾肥的需求量更多。黄州萝卜在整个生长期对钾的吸收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所以,种植黄州萝卜不宜偏施氮肥,而应该重视磷、钾肥的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施用,以基肥为主并进行有效追肥,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及其形态,结合植株生长发育期对各种元素的需求量,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才能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施肥总的要求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施肥量视土壤肥力而定,一般每亩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硫酸钾20~30千克、硼砂0.5~1千克作基肥。施基肥后,要进行旋耕、耙平,其目的是耙碎土块,使土壤细碎。然后整地做畦,将高低不平的土壤表层整平,以便提高播种效率。整地原则是精细,做到耕透、耙细,使土壤上虚下实。根据当地的气候、栽培季节、地势、土质、土层深浅及品种特性等采用适宜的做畦方式。

黄州萝卜整个生长发育期主要进行两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在定苗后,以氮肥为主,每亩施尿素20千克;第二次在肉质根膨大期,以钾肥和磷肥为主,每亩施硫酸钾10~15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氮肥可视长势适当追施。一般情况下,肥料的追施都是和浇灌结合进行的,如平畦栽培,在生长前期,植株小,行间距大,可将肥料撒在行间,随即浇水,使肥料溶解于水;高畦栽培的追肥是在垄间条施或沟施,然后浇水。在肉质根生长盛期追肥多采用随水冲施的方法,按照水流速度,将一定量的肥料加入灌溉水中;如采用喷灌或微灌方式,可以事先在离植株根部15~20厘米处将适量肥料开穴施入。

4.肉质根生长期管理 肉质根生长期分为肉质根生长前期和肉质根生长盛期。由肉质根“大破肚”到“露肩”的这段时期称为肉质根生长前期,此期在管理上既要促进叶片的旺盛生长,形成强大的光合叶面积,保持旺盛的同化能力,又要防止叶片徒长,影响肉质根的膨大。在定苗追肥后浇水2~3次,以充分发挥基肥和追肥的肥效,促进叶片生长,并结合中耕为根部培土扶正。如果此期发生蚜虫和霜霉病危害,应及时喷洒药剂防治。当多数叶片展开时,要控水蹲苗,防止叶片徒长,促进肉质根生长。在“露肩”后,肉质根生长前期转入肉质根生长盛期,直到肉质根充分膨大,此期是肉质根生长的主要时期。在此期间叶片生长减缓并渐趋停止,肉质根内部主要是薄壁细胞的膨大和细胞间隙的增大,植株的同化产物大部分会输入肉质根储藏起来,使肉质根迅速膨大。这一时期肉质根的生长量约占最终产量的80%,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有75%会用于肉质根的生长。在管理上要注意浇水均匀,避免忽干忽湿,以免裂根。在无雨的情况下,一般每5~6天浇1次水,保持土壤湿润。10月上中旬还有1次蚜虫和霜霉病发生高峰期,应注意防治。在喷药防治时可加入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并注意保护叶片,防止叶片受害和早衰,确保黄州萝卜的优质和丰产。

5.病虫害防治 一定的病(虫)源基数、适宜的温湿度、易感病品种、适宜的传播途径是病虫害发生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四个环节来阻止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黄州萝卜的苗期季节易发生虫害,虫害防治是黄州萝卜生长前期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此期主要害虫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黄条跳甲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治:一是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及时集中沤肥,以减少虫源;二是利用黑光灯诱杀棉铃虫、地老虎、斜纹夜蛾等成虫,效果很好;三是药剂杀虫,可采用吡虫啉、阿维菌素、溴氰菊酯等。

黄州萝卜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软腐病等。防治病毒病应采取改进栽培管理和灭蚜防病相结合的措施;霜霉病的预防应在播种前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合理轮作,不和十字花科作物连作或邻作。黑腐病、软腐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可用0.2%硫酸链霉素防治,也可用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根。目前,对黄州萝卜病虫害的防治以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等农业措施为主,生产上减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