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腐病

(三)黑腐病

黑腐病俗称黑心病、烂心病,是萝卜常见的病害之一。生长期和储藏期均可引起黑腐病危害。其主要危害黄州萝卜的叶和根,黄州萝卜根内部变黑,失去商品性,可造成很大损失。

1.症状

(1)叶片:幼苗期发病子叶感病,病原菌从叶缘侵入引起发病,叶片初呈黄色萎蔫状,之后逐渐枯死。幼苗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幼苗萎蔫、枯死或病情迅速蔓延至真叶。真叶感病时会形成黄褐色坏死斑,病斑具有明显的黄绿色晕边,病健界限不明显,且病斑由叶缘逐渐向内部扩展,呈“V”形,部分叶片发病后向一边扭曲。之后继续向内发展,叶脉变黑呈网纹状,整叶逐渐变黄干枯。病原菌沿叶脉和维管束向短缩茎部和根部发展,最后使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2)根部:黄州萝卜肉质根受侵染后,透过日光可见暗灰色病变。横切看,维管束呈黑褐色放射线状,严重发病时呈干缩的空洞。黑腐病导致维管束溢出菌脓而呈黑褐色,可与因缺硼引起的生理性变黑相区别。另外,留种株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茎上密布病斑,种荚瘦小,种子干瘪。

2.病原菌 黑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型。这种病原菌可以侵染萝卜、白菜类、甘蓝等多种十字花科蔬菜。

3.发生规律 初侵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带菌种子:黑腐病是一种种传病害,种子带菌率为0.03%时就能造成该病害的大规模暴发。在染病的种株上,病原菌可从果柄维管束或种脐进入种荚或种皮,使种子带菌。种子是黑腐病的重要初侵染源之一。

(2)土壤及病残体:在田间,黑腐病病原菌可以存活于土壤中或土表的植株病残体上,该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的存活时间可达2~3年,而离开植株病残体后,其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不会超过6周,带茎的植株病残体是该病在田间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3)杂草:一些十字花科杂草是黑腐病病原菌的寄主,如芜菁、印度芥菜、黑芥、芥菜、野萝卜、大蒜芥等,田间及田块周围带菌的杂草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之一。

4.传播途径

(1)种子传播:从黑腐病侵染循环中可以看出,种子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商品种子的快速流通,可使该病大面积发生。

(2)雨水和灌溉水传播:雨水的地表径流及雨滴的飞溅,导致该病原菌传播到感病寄主上,从其伤口、气孔及水孔进入侵染;田间灌溉时,灌溉水水滴飞溅将土壤、病残体中的病原菌传播到感病寄主上进行侵染。在潮湿条件下,叶缘形成吐水液滴,病原菌聚集在吐水液滴中,水滴飞溅也可导致病原菌传播到相邻植株上。

(3)生物媒介传播:田间昆虫取食感病植株,可将该病原菌传播至其他作物上导致感病。此外,部分昆虫取食时在作物叶片上造成伤口,为病原菌的侵染也创造了条件。

(4)农事操作传播:植株种植过密或生长过旺时进行农事操作,使株间叶片频繁摩擦造成大量伤口,增加了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农事操作人员在操作后未及时更换鞋子、手套,未对农机具消毒等,可使病原菌从有病株传播到无病株,或传播到另一个田块,使得该病原菌在田间传播蔓延。同时,不恰当的农事操作也会造成该病原菌在田间的进一步传播,如田间病残体及杂草未及时清除,或清除后仍然堆放于田块周围,未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等处理,进一步增加了该病原菌传播与侵染的机会。

5.流行因素 黑腐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易暴发流行。温度25~30℃、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尤其是早播、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种植过密、粗放管理、植株徒长、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发病较重。

6.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目前农业防治仍然是防控黑腐病的主要方式。

①使用无菌种子且对种子进行消毒: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用50℃热水浸种25分钟或50%代森锌水剂200倍液浸种15分钟以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多种致病菌。

②注意田园清洁:发现病株或杂草,应立即拔除,并将其深埋或带到田块外烧毁。

③加强田间管理:平整地势,改善田间灌溉系统,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避免种植过密,植株徒长,加强田间虫害的防控。

(2)综合防治:细菌性病害传播很快,短时间内就能在生产田中造成大规模暴发流行。对该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病原菌的传播。

①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于幼苗2~4片真叶期进行叶面喷雾,每隔3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②化学防治:常用防治药剂及方法如下。用5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600~700倍液喷雾或灌根。田间喷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黑腐病的传播速度。同时,用药量及用药时间应严格掌握,中午及采收前禁止用药,否则易造成药害。黑腐病发病初期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感病前可喷施植物抗病诱导剂苯并噻二唑,该药剂在离体条件下无杀菌活性,但能够诱导一些植物的免疫活性,起到抗病、防病的作用。大田喷施50%苯并噻二唑水分散粒剂,每公顷使用该药剂有效成分不超过35克,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4次,能减少作物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