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菜螟

(五)菜螟

菜螟又称萝卜螟、菜心野螟、甘蓝螟、白菜螟、吃心虫、钻心虫、剜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害虫。发生比较严重。菜螟主要危害萝卜、大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尤其是秋播萝卜受害最重,白菜、甘蓝次之。菜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可危害幼苗心叶,受害幼苗因生长点被破坏而停止生长或萎蔫死亡,从而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

1.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为褐色至黄褐色的近小型蛾子。体长约7毫米,翅展16~20毫米;前翅有3条波浪状灰白色横纹和1个黑色肾形斑,斑外围有灰白色晕圈。

(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12毫米,黄白色至黄绿色,背上有5条灰褐色纵纹(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体节上还有毛瘤,中、后胸背上毛瘤单行横排各12个,腹末节毛瘤双行横排,前排8个,后排2个。

2.发生特点 菜螟每年发生的世代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主要以老熟幼虫在遮风向阳、干燥温暖的土里吐丝,缀合土粒和枯叶,结成丝囊在内越冬。也有少数菜螟以蛹越冬。菜螟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较适宜于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菜螟秋季能否造成猖獗危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湿度和温度密切相关。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资料显示,日平均温度在24℃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7%时有利于菜螟发生。若温度在20℃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5%,则幼虫可大量死亡。菜螟幼虫喜危害幼苗,据调查,3~5叶期时着卵最多。因此,萝卜3~5片真叶期与菜螟幼虫盛发期相遇,此期受害最严重。此外,地势较高、土壤干燥、干旱季节灌溉不及时,都有利于菜螟的发生。

3.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深耕翻土、清洁田园,消灭部分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合理安排茬口,尽量避免连作,以减少田间虫源;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3~5片真叶期与菜螟幼虫盛发期错开,在间苗、定苗时及时拔出虫苗;在干旱季节早晨和傍晚勤浇水,增大田间湿度,既可抑制害虫,又可促进菜苗生长,可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2)化学防治:此虫是钻蛀性害虫,喷药防治必须抓住幼虫孵化期和幼虫盛发期进行。可采用40%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20%氰戊·杀螟松乳油2000~3000倍液等,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