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斜纹夜蛾

(二)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俗称乌头虫、夜盗蛾。它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暴食性害虫,危害多种蔬菜和作物。幼虫食叶、花蕾、花和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在甘蓝、白菜上可蛀入其叶球、心叶,并排泄粪便,造成蔬菜污染和腐烂,使之失去商品价值。

1.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5~40毫米,体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侧面有暗黑色丛毛。前翅灰褐色,内、外横线呈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3条白色斜纹,后翅白色。

(2)卵:卵扁平半球形,初产时黄白色,后转淡绿色,孵化前紫黑色,外覆盖灰黄色绒毛。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50毫米。幼虫共分6龄。头部黑褐色,胸腹部的颜色变化大,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等,从中胸至第九腹节背面各有1对半月形或三角形黑斑。

(4)蛹:蛹长15~30毫米,红褐色,尾部末端有1对短棘。

2.发生特点 每年发生5~6代。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害虫,发育适温为28~30℃,危害严重时期为6—9月,多在7—8月大发生。成虫昼伏夜出,以晚上8—12时活动最盛,有趋光性,对糖、酒、醋液及发酵物质有趋性。卵多产在植株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分叉处,雌虫每次产卵3~5块,每块100多粒。大发生时幼虫有成群迁移的习性,有假死性。高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后,一般白天躲在阴暗处或土缝中,傍晚出来危害。老熟幼虫在1~3毫米深表土内或枯枝败叶下化蛹。

3.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灭卵及初孵幼虫。利用成虫卵成块、初孵幼虫群集危害的特点,结合田间管理进行人工摘卵,消灭集中危害的幼虫。

(2)物理防治:用糖醋液或胡萝卜、豆饼等发酵液,加入少许红糖进行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诱杀。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

(3)化学防治:最佳防治期是卵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始盛期。可用0.8%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倍液进行防治。为了延缓斜纹夜蛾抗药性的产生,应注意交替使用不同农药,少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采用低容量喷雾,除了植株上要均匀施药以外,植株根际附近地面也要同时喷透,以防漏杀滚落地面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