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霜霉病
霜霉病是黄州萝卜的一种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可造成其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病害流行年份损失较大,发病较重。
1.症状 霜霉病在黄州萝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从植株下部向上部扩展。
(1)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小黄点,叶背面呈水浸状。发病中期,叶片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7毫米,淡黄色至黄褐色。湿度大时,在叶片背面密生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害严重发生时,多个病斑连接在一起,导致叶片变黄干枯。叶缘上卷是其重要的症状。
(2)茎部:发病时出现黑褐色不规则状斑点。
(3)根部:受害部位表面产生灰褐色或灰黄色稍凹陷的斑痕,储藏时极易引起腐烂。
(4)采种株:主要危害种荚,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状病斑,上有白色霜状霉层。
2.病原菌 病原菌为寄生霜霉,属卵菌门霜霉属。寄生霜霉在病残体、土壤和采种株体内越冬。冬季田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寄生霜霉在这些寄主体内越冬,并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表面越夏。寄生霜霉经风雨传播蔓延,从植株表面侵入。
3.发生规律 一般认为,菜田土壤中病枯叶内的卵孢子和种子内潜伏的菌丝是初次侵染途径的主要来源。此外,初侵染源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种子带菌:卵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成为下茬或翌年初侵染源。春季发病的中后期,发病组织上形成大量的卵孢子,这些卵孢子只需经1~2个月的休眠,环境条件适宜时即可萌发。
(2)病残体带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条件适宜时仅需2个月就可萌发,卵孢子萌发时会产生芽管,从幼苗茎部侵入,并造成局部侵染,菌丝体向上延伸到子叶及第一对真叶,随后在其叶片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
(3)越冬种株带菌:黄州萝卜种株经储藏以后,种株根头部可以带菌,病原菌随气流传播,遇到适宜条件便可侵染蔓延。
4.传播途径
(1)气流传播:菌丝体在种株及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菌丝萌发产生孢囊梗,孢囊梗从气孔伸出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在新寄主上,病原菌从表皮、气孔或伤口处进入侵染。
(2)雨水和灌溉水传播:雨季来临或进行灌溉时,土壤或病残体中的病原菌随水滴飞溅或径流传播到附近健康植株,或在田块内传播。
(3)种子传播:研究发现,一般感病品种种子带菌率都比较高,种子内的潜伏菌丝可以造成幼苗局部的侵染。
5.发病原因
(1)温度:温度是影响霜霉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病害出现的早晚和发展速度。孢子萌发适温为7~13℃,侵入适温为16℃,而菌丝的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适温为20~24℃。因此,15~25℃有利于病害发生,在24~25℃条件下病斑发展较快,高于25℃或低于14℃不利于病害发生。
(2)湿度:湿度决定了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在日照不足、田间高湿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尤其在多雨、多雾、日夜温差大时,病害极易流行。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
6.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①选择无病种子:选择无病田或无病植株留种,防止种子带菌。
②田园清洁:清除、焚烧或深埋感病植株和杂草,以减少初侵染源。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老叶,减少再侵染源。
③田间管理:播种前精细整地,深翻土壤,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播种前必须施腐熟的农家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化肥分期使用。采用高畦栽培,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
④覆盖地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一方面可防止地下病残体带菌传播,另一方面可降低地面空气湿度,从而降低霜霉病的发病率。
(2)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每克含1.5亿个活孢子的木霉菌(快杀菌)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5次,可有效防治霜霉病。
(3)化学防治。
①药剂拌种:播种前,可以使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以减少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选用50%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整株喷施,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此外,常用的药剂还有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喷药必须细致周到,特别是要喷到叶片背面。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类型药剂,避免单一用药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