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黄曲条跳甲
黄曲条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又称菜蚤子、黄曲条菜跳甲、黄条跳甲、地蹦子,是世界性害虫,也是萝卜的主要害虫。成虫、幼虫均可危害。成虫常群集在叶背取食,被害叶面布满稠密的椭圆形小孔洞,并可形成不规则的裂孔,尤以幼苗受害最重;刚出土的幼苗,子叶被吃后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在留种地,该虫主要危害花蕾和嫩荚。幼虫在土中危害根部,咬食主根皮层,形成不规则的条状疤痕,也可咬断须根,使作物地上部分萎蔫而死。萝卜受害后形成许多黑色蛀斑,最后变黑腐烂。
1.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体长1.8~2.4毫米,为黑色小甲虫,鞘翅上各有1条黄色纵斑。后足腿节膨大,善跳跃,胫节和跗节黄褐色。
(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黄白色。
(3)卵: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
(4)蛹:蛹长约2毫米,椭圆形,乳白色。
2.发生特点 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敏感,成虫寿命长,产卵期达30~45天,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卵散产于植株周围湿润的土壤间隙中或细根上。每只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卵孵化需要较高的湿度。南方7~8代,均以春、秋两季发生严重,且秋季重于春季,湿度高的田块高于湿度低的田块,盛夏高温季节发生数量较少,对作物危害较轻。
3.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消灭害虫越冬场所和食料基地,控制害虫越冬基数,压低越冬虫量;播种前深耕晒土,创造不利于幼虫生活的环境条件,并兼有灭蛹作用。
(2)物理防治:黄板对黄曲条跳甲有较好的诱杀效果。一般每亩使用25厘米×30厘米的黄板20~25张,以黄板底部低于菜叶顶部5厘米或与菜叶顶部平行时的诱杀效果较好。
(3)化学防治。
①幼虫防治:幼虫防治一般采用土壤处理,即在耕翻播种时,每亩均匀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以灭杀幼虫,但应注意掌握其安全间隔期。
②成虫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善跳跃,遇惊吓即跳走,多在叶背、根部土壤等处栖息,取食一般在早晨和傍晚,阴雨天不太活动。因此,在施药过程中,一是四周先喷,包围圈式杀虫,防止成虫逃窜,喷药时动作宜轻,勿惊扰成虫。二是要适时喷药,温度较高时成虫大多数潜回土中,一般可在上午7—8时或下午5—6时(尤以下午为好)施药,此时成虫出土后活跃性差,药效好。萝卜出苗20~30天,可喷药杀灭成虫,可选用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000~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均匀喷雾,进行围歼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注意交替用药和药剂的安全间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