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帝王宫外的廊柱上嵌有三副长联,都是充满诗情、理趣、禅机的史家上乘之作。
其一曰: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寥寥四十二字,概括了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祖孙、叔侄三代君王的行藏、史迹与传说。
上联说的是祖父和孙儿。所谓“僧为帝”,是指朱元璋。他家世贫苦,十七岁,在故乡投皇觉寺为僧,手持木鱼、瓦钵游方化缘,过了三年“乞丐”生涯,又回到寺里。此时,皇觉寺已遭火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濠州郭子兴起义军,以骁勇机智为子兴所器重。朱元璋善于用兵,战功卓著。经过十几年的征伐,一步步扩充实力,剪除群雄,略地南北,扑灭元朝,于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
为了巩固皇权,保持朱家天下的万世一系,朱元璋可说是“机关算尽”,煞费苦心。他既担心故元王朝的地主官员对他不服,更害怕一同起事的文臣武将怀有二心。于是,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连续颁布申戒群臣的《铁榜文》《资世通训》《臣戒录》《志戒录》,篡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官之属悖逆不道者数百余事,遍赐群臣,使知所鉴戒。
这充分说明,他对臣下一直是心存戒虑,防范甚严的。他不光是言者,而且是行者。先后兴起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起大狱,株连文武臣僚被诛杀者近四万人。大案而外,一些开国功臣也被相继剪除,或被明令处置,或遭暗中毒害,绝大多数都不得善终。
与此相对应,是建立了皇室分封制度,分封诸皇子在各地称王。目的在于依靠朱氏子孙辅翼王室,以确保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而这一手,恰恰为日后的皇室争权,埋伏下了隐患。
明初,封建诸王分内外两线,有的分封在内线,如太原的晋王、西安的秦王、青州的齐王、开封的周王等;还有九个藩王分封到边塞前沿,主要是防止境外的事变,其中以燕王朱棣势力为最强大。允许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交给他们一支护卫军和指挥当地驻军的权力,以监视和控制各地的异姓臣僚。兵力多者达万余人,有的甚至“带甲八万,战车六千”。燕王、秦王、晋王都曾屡次带兵出征,节制沿边诸将,威权日重。
洪武九年(1376年),训导叶居升曾直言进谏,说:当前,朝廷赋予诸侯王的权力过大,要警惕出现下强上弱,尾大不掉的局面。现在就应早做措置;否则,等出现离心倾向时再去减地削权,便会引起诸王的怨恨与反抗,像汉朝的七国、西晋的八王那样,或据险自守与朝廷抗衡,或率兵入京制造叛乱,到那时就无法控制了。不要认为,这些人都是皇子,不会干出这种事来。七国诸侯王于汉景帝皆为至亲,不是照样兴兵作乱吗?由此可见,分封制弊端甚多,希望皇上及早采取救治的措施。
应该说,这一建议是非常富有远见的,而且提得正是时候。可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朱元璋,听了之后却愤怒异常,认为叶居升心怀叵测,有意挑拨关系、制造混乱。大嚷大叫,一定要把他杀死。最后,叶居升终于被击死狱中,此后,就再也无人敢于进谏分封诸王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