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河流经市区,相传东汉班超曾饮马于此。当地人民把它看成是生命之泉,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由于河水清澈明丽,在阳光照射下,绿漪层层,浪花朵朵,有如孔雀开屏,因此,人们又亲昵地称之为孔雀河。一位诗人赞美它:冲出巉岩峭壁的束缚,挣脱灼热、饥渴的沙魔的折磨,矢志东流,之死靡它。即使最终不免被瀚海吞噬,幻化其踪影,失去其存在,化作“悲壮的灵魂”,但是,经过雾化、蒸发,也还要实现其生命的循环和灵魂的晶化,蒸腾氤氲,回到人间。

默诵着诗人的赞歌,眼望着滔滔东去的清流,我倒是别有会心,耳畔仿佛响起两百余年前英雄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人民的悲壮吼声:“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我记起了久为当地人民传诵的一部万里长征东归祖国的历史佳话。

土尔扈特部是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代重臣翁罕的后裔。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其部首领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失和,遂率其所部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的游牧部落。但仍和祖国保持着联系,经常参加厄鲁特各部的共同活动,并多次向清朝政府上表进贡。从顺治三年(1646年)起,历经康、雍、乾三朝,相互往来不绝。公元1712年,康熙帝派出使团前去探望他们,途经西伯利亚,历时二载,到达土尔扈特部。公元1756年,该部遣使进京,经过三年时间,向乾隆帝呈献了贡品,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至诚。

这个期间,沙俄却不断加紧对其控制,力图割断他们与故国的联系。沙皇先后发动了对瑞典、土耳其的战争,都强迫娴于骑术的土尔扈特人为其前锋,归来者十无一二。可怕的灭族之灾,使部内的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尤其难以容忍的,是沙俄实行宗教压迫,强制他们改信东正教。于是,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的率领下,三万二千帐、十七万人毅然离开了已经生活了几代的欧洲草原,冲出了沙俄官兵的围追堵截,踏上了千难万险的东归祖国的征途。他们高呼着:“如果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会碰到亲人和同伴的尸骨。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终于在公元1771年夏天,踏上了祖国的疆土。检点队伍,只剩下七万余人。

一路上,他们历尽了千难万险,一个个蓬头垢面,形容枯槁,衣衫褴褛,靴鞋俱无。但是,那颗祖辈传留了三百六十多年的明朝汉篆封爵玉印,依然完好地保存着。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热情地接待了渥巴锡等首领,封赏有加,后来把他们安置在水草丰美的库尔勒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