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页,铺满了历史风霜,展现着沧桑变幻,“俯仰之间,已成陈迹”。而这里,却似乎停下了时代的步伐,甚至连自然面貌也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对此百年一瞬,万古如斯,真要令人“哀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了。

但是,如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就会觉察到,这原来是一场误会。作为“丝绸之路”的中段,此间曾有过千余年繁华兴盛的岁月。如果这条古道,像人一样也存留着记忆的话,那么,它绝不会忘记:这里,奔驰过出使西域的张骞的车骑和勇探“虎穴”的班超的鞍马,飞扬过和亲乌孙的细君、解忧两公主的车尘,闪现过乘危远迈、策杖孤征、西天取经求法的玄奘的身影,也刻印着谪戍边陲、率领民众修渠引水的林则徐和追奔逐北、平叛杀敌的左宗棠的足迹,迎送着无数中西商旅的满载着财货的驼队、马帮。直到今天,这一幅幅雄奇、壮观的瀚海行旅图,一阵阵悠扬悦耳的驼铃和苍凉的军乐、征战的杀声,还仿佛闪现在眼前,回旋在耳际。

人们一向赞叹《西游记》作者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其实,只要沿着古丝路走上一遭,就会发现书中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可以在这里寻觅到它的本原。我们拜识过“巍巍荡荡飒飘飘”,搅得对面不见人的“黄风大王”(可惜无缘见到“虎先锋”);穿越过通天水、流沙河(但是,没有看到“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奇观);也游览过传说孙悟空曾在那里“三打白骨精”的铁门关;还在吐鲁番观赏过火焰山,寻访过葡萄沟里的牛魔王洞和高昌古城中的唐僧讲经台。我认为,吴承恩即使没有实地考察过唐僧取经之路,也肯定认真研究过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中国的古代神话,把它们作为玄思的渊薮和灵感的触媒,为构建一个完整的神话世界,悟入深邃的背景、现实的土壤和神秘的机锋,找出联结历史与现实、幻想与存在的一条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