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同一切资源一样,文化资源颇有待于开发。我从他们提供的资料中,得知这里有张良墓,据道光三年修纂的县志记载,张良得黄石公授书后,从赤松子游,殁后归葬于此。听说,张家界的得名即与此有关。据我所知,陕西留坝县有祭祀张良的留侯祠,门旁竖有“留侯辟谷处”的石碑,里面还有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这也同样是传说。似可两说并存,因为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硬要去对它辨个虚实真伪。

张家界还流传着当年秦始皇驱山填海,把赶山鞭留在这里,化为金鞭岩的神话。此外,还有惟妙惟肖、石相天成的“儒士藏书”“天书宝匣”等景观,都引起了四方游客的浓厚兴趣。

一时,我也发思古之幽情,即兴为上述两个石景题写了三首七绝:

祛老天书匿碧虚,山深未走始皇车。

可怜不得长生术,难免沙丘伴鲍鱼!

秦火虽严却也疏,深山犹自有天书。

当时若果张良见,肯向桥头纳履无?

千载攻书立险峰,今时犹见古儒生,

凭虚欲问经纶策,地哑天聋唤不应。

第一首,是讥刺秦始皇的。说,为了逃避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士们把书册藏匿在高耸云天的大山里,其中就包括秦始皇到处寻觅的传授祛老长生术的天书。只是由于他的征车没有到过张家界,结果,长生术未能到手,最终难免死于河北的沙丘。“伴鲍鱼”也是用典。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恐怕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将尸首放在辒辌车里。当时正值暑夏,死尸腐烂发出了臭味。为了迷惑人,便把同样发臭的鲍鱼放在车上。这里有调侃的意味。

第二首,引用汉初名臣张良的故实。张良少时,曾在桥上为黄石公纳履,黄遂授以天书,说“读此则为帝王师”。后来,果然辅佐汉高帝刘邦得了天下。这里说,尽管经过一番“秦火”,深山里也还藏有天书。如果张良当时得以见到,那他就不必卑躬屈节地给黄石老人拾鞋纳履了吧?

我觉得,饱蘸历史的浓墨,在现实风景线的画布上着意点染与挥洒,使自然景观烙上强烈的社会、人文印迹,可以把游观者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有助于他们从较深层面上,增强对现实风物、自然景观的鉴赏力和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