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首传说中的唐尧时代的《击壤歌》,反映了古代先民对时间的最初认识。那时是以日出日落,也即以“天”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时、分、秒的概念产生了。古人说“寸阴是竞”,现代语言叫“争分夺秒”。俄国历史学家雷巴柯夫有言:“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出五十九倍。”其实,在田径运动角逐等有些场合,分、秒也不适应了,往往要以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秒的差异来确定谁是新纪录的创造者。

时间与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这话固然很有道理,但同一切比喻一样,也有它蹩脚的地方。金钱、财富,可以储藏起来,可以留给子孙或支助他人,丢失了可以找回,花掉了还能重新积聚。而世上绝没有储存时间的库藏,时间多的不能施舍,时间少的无从乞贷;一经流逝,便再也无处寻觅,像滔滔流水一样。金钱的浪费是有形的,数量可以计算,时间的浪费却是无形的,无人能够估量。

此刻,睡意已经完全消失。我在航船的往复颠簸中,忽然记起了一个有趣的域外传说:埃及金字塔的人面狮身像,是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怪物,她张着翅膀,每天向过往行人考问一道谜语:“早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傍晚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有人猜中了,说是“人”。生命的早晨——幼年,不会走路,手足并用,在炕上爬;生命的中午——壮年,迈开双脚,走南闯北;生命的傍晚——老年,拄着拐杖,好似三只脚走路。

现在,身旁的大部分同志正处在“生命的中午”时期,既具备青少年阶段思维发达、勇于进取的优势,又有着见多识广,分析、判断能力日渐增强的有利条件,如同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以有为之人,据有为之地,而遇有为之时者也。”那又有什么理由颓唐、叹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