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正在为错过了八月的黄金季节,特别是没能遇到那种风云突变的奇观而感到丝丝的怅惋,突然,湖上一阵寒风呼啸而至。陪同我们观光的俄罗斯朋友说:“不好,马上就要变天了。”真是如响斯应,“说着曹操,曹操就到”。你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刚才还是波平浪静,万态祥和,刹那间,化为怒潮奔涌,湖水隆隆作响——这是从数公里之外风暴区传递过来的信息。是萨尔马飓风,库尔图克海风,还是巴尔古津河谷风?陪同者也说不清楚。只见水花翻滚,泡沫四溅,宛若一锅滚开的汤水,沸沸扬扬,真怕它陡然立起,兜头倾泻下来。此刻,那些令人悠然意远、感到无比温馨的灵境,已在视网膜上消逝,静谧与柔美全然化作了梦境,剩下来的只有气势的张扬,声威的惨烈。
为了躲避这场不期而遇的风暴,我们走进岸边一条静穆的小街。寒林雪影中,现出一幢幢木质结构的房舍。窗户式样新颖别致,全都绘有美丽的藻饰:有的作云卷云舒,有的为规则图案,有的呈皇冠、比丘帽状,多涂翠蓝、淡青颜色,与白雪苍林形成鲜明的对比。目注这些寒庐荒舍,一时神驰往古,情思跃动——这里的居民有没有汉朝苏武、李陵的后裔?那些流放此间的俄国十二月党人,也该留下一些踪迹吧?
贝加尔湖古称北海,曾是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地区。1941年,湖畔出土过汉瓦,上有“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刻文,还曾发掘出典型的中国汉代的建筑遗址。据专家考证,为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后所建。郭沫若先生则认为,是汉家公主下嫁时,王室为慰藉她的乡愁,特建此屋以为陪嫁。尽管考古界就这一建筑遗址的解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对苏武曾在此地充军、牧羊则均无异议。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载艰苦备尝,始终眷怀故国,不改其志。李陵以故交之谊多次劝降,均被他严词拒绝。《汉书》本传记载,苏武在北海,口粮匮乏,就挖野菜、逮野鼠充饥。一切困难全不在话下,唯一萦结心头的是远在南天的故国,是自己没能完成使命。于是,终朝每日擎着柄长八尺、上束三重牦牛尾毛的汉节,牧羊湖畔,晚上,把汉节抱在胸前睡觉,日久天长,节旄已纷纷脱落。
后来,汉朝与匈奴和好,根据掌握到的准确信息,提出了归还苏武等人的要求。单于诈称苏武已不在人世,汉朝使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辞令,若有其事地说: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下来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帛书,乃苏武亲笔信,备述其北海牧羊情事。单于认为,此乃出自天意,这才同意把苏武等人放回;但仍然坚持,苏武在匈奴的妻子及所生子女不能带走。“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苏武以其震古烁今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天下所希闻”的千秋佳话。
于右任老人《贝加尔湖边怀古》诗云:
曾经北海费沉思,此地匈奴据几时?
啮雪吞毡苏武泪,行人往路李陵诗。
牛羊被野谁来牧,碑碣连岗我去迟。
胤子两家存与否?风波失所古今悲。
这里说的“李陵诗”,是指苏武归汉时李陵题赠的三首送别诗,其中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的句子,被清代诗人沈德潜推为“五言诗之祖”。
沙皇时代,贝加尔湖一带也是流放人犯的场所。一些早期的俄国革命者、十二月党人和1863年波兰起义的参加者,都曾在这里度过苦难的岁月。被誉为“俄罗斯第一位革命家”的拉季谢夫,早在1790年就被流放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林斯克。他有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像铁屑奔向磁石一样,人们会奔向目光超过自己时代的杰出人物,拥戴他,支持他。不过,这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因为没有这种环境,胡斯被活活地烧死,伽利略被投入监狱,你们的朋友被流放到伊林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