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于1821年至1823年写成,是普希金四部南方长诗中的一部,被誉为积极浪漫主义的范本。1820年4月,普希金由于写诗讽刺沙皇和鼓吹自由,遭到反动统治者的忌恨,被调离首都彼得堡,流放到南方。途中,结识了1812年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应邀到著名疗养胜地古尔祖夫做客。

将军的女儿们都有浓厚的艺术情趣和很高的文化教养,而且,特别喜欢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同她们,在一种家庭般的气氛中,愉快地度过了三个星期。后来,他说过,在古尔祖夫过的是一种“那不勒斯流浪汉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他还同拉耶夫斯基将军一起,骑马跑了几十公里,专程游览了著名古城巴赫奇萨拉伊。其时,鞑靼王宫已经倾圮,唯有那眼清澈的喷泉依旧顺着一个生锈的铁管缓缓地流出,好像在柔声地诉说着悲怆的往事。也许那些坍塌的殿宇要比它们完整地保存下来更能说明过去的一切。

遗址周围浓荫匝地,玫瑰花在阳光下无情地怒放,葡萄藤到处蔓延,高大的白杨树与清真寺的古塔,静静地投下了颀长的身影。它们无言而雄辩地表明,往昔的万种繁华、千般壮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普希金默默地折下两枝红玫瑰——像他1824年在《致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这首抒情短诗中告诉我们的那样——把它放在潮湿的大理石上。那个叙述爱情与死亡的鞑靼民间传说和这座孑遗的喷泉,使他沉浸在深邃的思索与忆念之中。

又是凑巧,我们在莫斯科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时,曾经看到过著名画家切尔涅佐夫作于1837年的珍贵油画《普希金在“泪泉”边》,画面上描绘的正是这个场景。

“眼睛里闪耀着泪花,心儿激动得收缩起来。”——那些倾诉痛苦的爱恋和无望的追求的诗句,从诗人的笔端喷泉般地涌出。就这样,长诗《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