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由于建文帝的下落是个极为尖锐、敏感的政治问题,永乐年间被视为一个禁区。当时,本来知情者大有人在,但是,正如后代诗人写到的,“国初杀气浑不除,越三十年还相屠”,刀光血影中,人人都不寒而栗,噤若霜蝉。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朝廷注意力由内向外的转移,诛杀较少,禁网渐疏,加上朱棣的后代已不再担心流亡皇帝会复辟,于是,士大夫中开始有人议论建文帝轶事;到了第十一代皇帝武宗临朝之后,甚至有人上疏请求为建文帝追加庙号、谥号。据《明实录》载,万历二年十月,神宗皇帝御临文华殿,曾与辅臣张居正谈论起建文帝的下落问题。说明此事已正式开禁。
正是在这个前后,记载建文帝行止的书也陆续出现。传闻明成化年间,浙江松阳县人王诏闲游吴中治平寺,听到寺内转轮藏上有窸窣声,遂上去查看,原来是几只老鼠在啃一本旧书,翻开一看,里面载有随建文帝出亡的二十几位旧臣的轶事。王诏怜其孤忠,在每人事迹之前各加数句赞语,题名为《忠贤奇秘录》,刊行于世。
到了万历年间,又传出署名史仲彬的《致身录》,记载了建文帝南京出走后亡命西南的经过。其他还有《建文朝野汇编》《罪惟录》等多种。其中,集大成者为刊行于顺治十五年的《明史纪事本末》,以专门一章系统记述了建文帝出亡过程和流落西南各地的行迹。因为作者谷应泰是清初官员,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史学家,而且这部书又是以正史面目出现的,所以,传播甚广,影响颇大。
但是,到了康熙十二年冬反清事件“朱三太子案”出现后,人们又开始讳言其事。清初,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举兵反清。京师有个叫杨起隆的人,诈称他就是“朱三太子”,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因事机漏泄,为清廷镇压,杨起隆逃匿。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年(1701年),先后又在陕西和江浙,发现诈称与拥立“朱三太子”者,闹得假假真真,使清廷大伤脑筋。这在当时是绝对忌讳的。因为如果有明室的嫡裔子孙在,就可以系故臣遗民之望,可以为反抗新朝者资为号召。所以清廷一经发现。便断为伪冒,而格杀勿论。议论建文帝之事,颇有借古喻今之嫌,因此,人们都避开这一话题;有的甚至进而直接指斥“建文出亡说”之谬妄,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
康熙十八年(1679年)诏修明史,自然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王鸿绪在《明史稿》及《史例议》中,大放厥词以谄媚时君,明史馆修撰之臣也希旨迎合,认定建文帝焚死宫内,绝无逃匿之可能,都与此有直接关系。
到了乾隆末叶,明亡已逾百年,所谓“朱三太子”被获处死也过去了六十多年,朝廷已不再担心明室嫡裔复辟的事,于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诏改明史本纪,把“建文焚死”改为“棣(永乐帝)遣中使出后(马皇后)尸于火,诡言帝尸”。这样,文士们才又旧话重提。乾嘉之际的赵翼在《金门川怀古》诗中,有“一领袈裟宵出窦,九江纨绮夜翻城”“从亡芒履千山险,骈戮欧刀十族空”之句,坐定了建文帝出亡之事,并敢于议论明成祖残酷杀戮建文遗臣的暴政,即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