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施
公立医院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和企业具备单一化的任务目标,需要同时满足经营性目标与公益性目标。在医院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网络,形成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扩大临床医技科室与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组织分工明确、标准清晰、目标一致,如此才能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整体效率。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20年3月起,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医院融合发展共同体”专项工作,构建跨职能组织机构,通过职能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的结对共建,使用“学习、支持、督导”三种主题方式,采用支部建设、廉政建设、工作协调、督导落实、非医疗事务处理及其他个性化服务等六个工作形式,促进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间横向沟通的“多循环”,实现内部资源的快速流通,有效促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基本架构
组织若要良性发展,就需要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能够协调配合,共同围绕任务目标协同运作。为固化协同工作机制,医院根据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职能部门结对临床科室,联系医技科室,由院领导联系部分融合发展工作(图8)。
●●机制内涵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临床医技科室往往认为自己与职能部门在业务上没有深刻联系,彼此具有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交流习惯和上下级从属关系,存在着“我们与他们”的意识区别。当组织中出现如此明显的分隔关系时,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就难以实现。如果能够建立联系(横向+纵向),强化交流渠道,就能在部门间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产生合作。为此,医院通过“融合发展共同体”机制在职能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建立联系渠道,通过“学习、支持、督导”三方面工作强化信息与资源的交流。

图8 “融合发展共同体”的结对机制
◆1.学习
共同的三观具有凝聚作用,相互学习可以促使部门间达成协同共识,为跨部门协同主体打造统一的管理共识。“融合发展共同体”机制一方面督促职能部门下沉科室,通过参与临床部门晨交班、质控会议、共同学习制度文件等方式积累专业知识,努力融入临床医技部门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鼓励临床医技部门学习职能部门内部管理,了解管理知识和行政管理规范。职能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双向学习,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部门间的信任和协同意愿。
◆2.支持
管理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分之间同向合作、相互配合,可以减少或避免内耗,提高相关要素和相关系统在协同工作中的工作效能,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使系统功能放大。“融合发展共同体”机制提供部门间协同路径,使职能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帮助临床医技科室协调非医疗业务问题,减少临床医技科室非业务工作精力消耗。对于非自身职能范围的问题,结合职能部门间的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如医保—财务—物价联动)进行解决,以此加强管理资源的横向流动,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3.督导
组织的战略规划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始终有各种内外部变量影响规划实施,通过建立适当的工作机制加强内部协调,可以促使组织按照设想的有序化状态发展。“融合发展共同体”机制将职能部门嵌入临床医技科室,使跨部门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再通过一系列督导任务,督促临床医技科室做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行业作风建设、医疗质量改进等工作,将医院管理层意志下沉,减少信息失真和变形,确保整体运行有序高效。
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开展工作的重点不同,临床科室作为结对部门,需要完成“学习、支持、督导”三方面工作;医技科室作为联系部门,重点接受督导工作。
●●●创新发展
“融合发展共同体”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协同机制,可以有效地结合组织的短期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打基础,建机制。2020年,在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各职能部门通过与临床医技科室的积极沟通,形成符合部门自身特点的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同时广泛开展临床支援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协助临床医技科室缓解非业务工作压力,形成了融合发展工作的单循环。
第二阶段:转观念,全覆盖。2021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共同体”专项工作逐步由行政支持临床的“单循环”逐渐向临床、医技、行政之间互帮互助的“多循环”转变,通过临床、医技、行政结对,加强科间交流学习,促使临床医技科室了解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学习管理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规范,提升科室管理能力。
第三阶段:抓重点,求突破。2022年,在坚持双向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医院融合发展共同体”形式,建立院领导联系融合发展工作新路径,构建垂直沟通渠道,拓宽工作联系维度,构建医院管理“大循环”。同时,医院开展学科发展“双板工程”,旨在凝练优势学科发展方向,补充弱势学科不足。2022年3—6月,院领导按照“融合发展共同体”机制路径,带领职能部门前往结对临床科室调研19次,召开专题会议5次,目前已对肝胆胰肿瘤中心、妇科肿瘤中心、泌尿肿瘤科、头颈肿瘤中心、胃肠肿瘤中心学科方向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发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