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与展望
通过医院多年的耕耘,非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服务为本、公益为翼、科研向善、教学相长”四位一体的功能整合,服务覆盖肿瘤患者的全过程周期,探索具有肿瘤专科特色的医学人文服务体系。发展至今,已配备3名专职医务社工,12535名注册志愿者,开发的非医疗服务项目荣获第三届重庆市志愿服务大赛金奖,第七届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擂台赛金奖,首届全国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典型案例,第六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围绕非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学术转化项目达11项,获批第五批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第七批重庆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单位、全国人文建设品牌单位以及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工作先进单位,吸引西南地区50余家单位参观交流。
●扩大服务覆盖对象 延展人文关怀链条
非医疗服务的建设,不仅要立足于患者及其家属,还应关注在医疗场域的其他群体,如医护人员、行政人员、护工等。充分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通过开展节日关爱等相关活动缓解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使医护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进而增加医护人员对医院的归属感、从业价值感,使其更能发挥其医学人才作用。医务社工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素质,使医护人员能把患者看成是一个整体,注重在诊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层面的需求,从而满足患者的综合需求,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耐心引导,促进患者更加理解医护人员,进而使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缓和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
●●聚焦文化品牌建设 树立人文医院形象
非医疗服务需求导向下的人文医院建设,要立足文化品牌建设,医务社工、志愿者、医护人员、患者群体多方联动形成合力,通过筹集社会资源,形成医疗机构的内外联动,实现资源最大化地服务于品牌建设。建设初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和患者关爱活动,提高院内患者关爱氛围以及医务社工知晓率;建设中期,围绕重点发展科室定制非医疗服务项目,促进医学人文服务与科室医疗业务的深度融合,联合科室打造非医疗服务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后期,聚焦医疗场域的不同群体,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非医疗服务,搭建特色的非医疗服务框架体系,树立人文医院品牌形象。
●●●服务与研究相结合 促进学科探索与发展
医学人文强调“用人文理论认识疾病与健康,用人文方法解决疾痛与问题”。医疗机构的人文建设,不仅需要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更需要立足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做支撑。“服务为本、公益为翼、科研向善、教学相长”四位一体的非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更需要服务和研究的深度融合。服务从需求调研中得以成行,研究在服务实践中得以深化,以行动研究的核心理念指导非医疗服务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