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实践
我院自2003年起开始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聚合医疗资源为基本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提升肿瘤诊治水平为核心工作目标,不断优化改进。目前多学科诊疗模式已较为成熟、完善,初步打造出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品牌特色,在重庆市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聚焦区域高发肿瘤 以病种为中心整合现有医疗资源
医院积极利用重庆市肿瘤防治办公室优势,结合重庆市及周边省市肿瘤高发特点,以病种为中心,集中医院现有优势医疗资源,成立以病种为单位的肿瘤多学科诊疗小组,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和患者医疗服务舒适性。各诊疗小组根据病种特点设立主要由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科、中医肿瘤科、麻醉、心理治疗学、影像学、病理学、药学等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设定AB角,负责诊疗小组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工作。从2004年建立肺癌、鼻咽癌、宫颈癌、乳腺癌、食管癌、淋巴瘤6个常见肿瘤病种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到目前已成立子宫颈癌、肺癌、乳腺癌、鼻咽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肝癌、头颈肿瘤、恶性淋巴瘤、临床营养支持、肿瘤心脏病、脑胶质瘤等20多个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高发肿瘤多学科诊疗全覆盖。
●●立足改善就医体验 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就医服务流程
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多学科诊疗就医服务流程。2013年,医院建立了多学科门诊、多学科会诊工作流程等,推进住院患者肿瘤多学科诊疗,大力推广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除保留原有的电话预约外,还增加了官方网站及微信预约挂号方式。近年来,多学科诊疗人次持续增加,2022年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达7649例次。
●●●紧盯工作内涵质量 持续改进多学科诊疗工作机制
◆1.完善制度,确保多学科诊疗规范
医院不断探索和完善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形成了《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管理制度》《肿瘤多学科综合门诊管理制度》《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首次席专家遴选与管理办法》《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经费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执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职责和纪律,开展督查与指导,保证多学科联合诊疗规范化开展。
◆2.落实待遇,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
设立院级肿瘤多学科诊疗首席专家岗位津贴,为首席专家提供更多科研支持及学术交流机会。建立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专项经费,参照科研经费管理,各项目负责人为各首席专家。
◆3.加强考核,提升多学科诊疗内涵质量
医务部每月对各小组诊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强化小组职责及劳动纪律,对考勤情况进行通报。制订肿瘤多学科诊疗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记录表,由专职医疗专家对联合诊疗后经管医师执行专家组意见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及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严格控制肿瘤诊疗的不规范行为,持续改进诊疗质量。
●●●●着眼“一网一链”建设 不断提升全市肿瘤综合诊治水平
2015年,为全面提升全市肿瘤规范化诊治水平,医院积极履行重庆市癌症中心、重庆市肿瘤防治办公室、重庆市肿瘤医疗质控中心职责,启动构建重庆市“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即在重庆及周边地区构建以重庆市肿瘤医院为核心、二级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的相互协作、上下联动的肿瘤防治网络,建立肿瘤防控“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架构,形成涵盖肿瘤登记、科普宣传、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的肿瘤服务链,推行肿瘤全过程管理模式及理念,制订统一的全过程管理规范与路径。以开展远程医疗、派驻专家团队、推广适宜技术、共享医疗资源、培养专科人才、开展科研合作等为抓手,努力使肿瘤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肿瘤医疗服务格局,最终实现防治网络医院同质化肿瘤医疗服务。
目前,医院已运行双向转诊、远程MDT、远程放疗、基因检测等平台,建成涵盖15个二级肿瘤医院、27个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57家肿瘤防治协作单位累计99家成员单位的三级肿瘤防治网。医院通过采取组团方式为各分院、基地医院提供肿瘤多学科诊疗技术指导工作,推广肿瘤适宜技术,组织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现场培训、远程培训,开展远程会诊等,切实提高基层医院肿瘤规范诊治能力;在肿瘤防治网络体系内初步建立与各基层医院上下联动的肿瘤分级预约诊疗模式,基本形成市内肿瘤患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有效解决肿瘤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依托重庆市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重庆市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万名医师肿瘤学培训项目、医院继续教育项目等加强基层医院人才培养,免费接收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学习肿瘤学理论与诊疗技术,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肿瘤专科医疗及护理整体水平。
下一步,医院将按照《关于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建立肿瘤MDT病例数据库,不断完善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控制指标,重点加强对肿瘤诊治规范性、MDT运行情况、MDT病例治疗效果和卫生经济学的评估,不断优化多学科诊疗模式,持续提升肿瘤综合诊疗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更加舒适的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