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应用

构建与应用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根据学科的发展规律,结合医院运行管理情况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MSTER(medical,science,talent,education,reputation;医疗,科研,人才,教学,学科声誉)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科“把脉施药”,适时调整相关政策,逐步形成“七有”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即有摸底、有目标、有方案、有保障、有激励、有管理、有考核,初步建立起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组建工作小组

依托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成立学科评估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院长任双组长,院领导、党委委员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评估的结果审核、分层遴选、考核验收等。下设管理办公室,由科外部牵头,联合医务部、人事部、教务部、病案部等部门负责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学科评估的实施。

●●广泛收集资料

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官网,万方、维普、知网等数据库,各类搜索引擎,以及与其他医院科管部门的交流学习。资料类型主要包括:政府相关文件,如《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等;各类考核标准,如《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等;其他医院的评估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

一是明确学科分类。当前医院学科类别可大致划分为内科、外科、医技三种。二是根据医学学科建设内容,选定医疗、科研、人才、教学、学科声誉为一级指标。三是通过先加后减的方式确定二、三级指标。以医疗指标为例,先将所有医疗相关二级指标纳入医疗下属二级指标,再将所有三级指标对应到各个二级指标形成原始稿;然后删除重复项,并通过小组讨论减去无意义指标,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部分指标进行同类替换,充分保证指标的适宜性。四是运用德尔菲法开展多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打分与意见对指标进行增减、修改、赋值。五是根据指标性质,进一步将二、三级指标划分为能力、质量、效率三个维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如图15所示。

图15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图

●●●●开展学科评估

在正式学科评估工作开展前先进行预评估,邀请院内外专家根据预评估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形成终稿。然后由多部门联合开展年度学科评估工作,科外部负责汇总公示:临床组前三名分别是放射治疗中心、妇科肿瘤中心、肿瘤内科,医技组前三名分别是影像科、肿瘤学实验室和检验科。

●●●●●评估结果应用

一是推行“双板工程”。以强优势、补短板为目的启动学科建设“双板工程”,确定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妇科肿瘤中心、肿瘤内科、乳腺肿瘤中心为长板建设学科,重点发展2~3项核心技术,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确定短板建设学科,着力解决1~2项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推动学科全面发展。二是开展专项资助。以分层级、突重点为路径,实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提升、院级学科资助”计划。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为建设目标,确定妇科肿瘤中心为Ⅰ类学科,肿瘤放射治疗中心、肿瘤内科、乳腺肿瘤中心为Ⅱ类学科,打造学科先锋力量。以市级重点学科为建设目标,确定消化内科、中医肿瘤中心、影像科等为院级重点学科,形成学科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针对“大项目、大文章”缺乏、成果转化不充足等学科共性问题,通过构建八大科创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级项目培育、科技创新平台优化、肿瘤临床试验领航、科技创新成果孕育、科研绩效评估优化六大工程,持续提升科创能力。例如,在《2022年度科研成果表彰方案》中创新性设置重大项目奖、论文突破奖和成果转化奖励等,对科研业绩突出的个人在科室奖励的基础上予以专项科研奖励和不同级别的科研配套经费,提高科创活力,推动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