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疗服务需求导向的文化品牌建设
2025年11月01日
04 非医疗服务需求导向的文化品牌建设
宣传教育部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模式从单向治疗向全人健康的转变,现代医疗活动已经成为一个融生物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实践,仅依靠医院医务人员难以解决医疗服务领域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满足患者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非医疗服务被赋予了更多嵌入医院场域的空间和机会。
2017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再次强调加强医疗机构人文建设,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部门和岗位,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涵,推动医务社工服务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医务社工和医院志愿者协助提供服务的模式日渐重视,其在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等非医学诊断和非临床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