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疗服务体系构建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国家癌症医疗区域中心委市共建单位,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回溯医院历史,早在1941年,医院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非医疗服务,其中,著名社会学家吴桢教授在1941—1944年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社会工作室主任兼沙磁卫生实验区社会工作室主任,负责沙磁卫生实验区社会工作,协助璧山卫生实验区和中央医院成立社会工作室,并兼职中央护士学校、璧山社会教育学院的教学工作,讲授“个案工作”。可见,关注患者非医疗服务需求,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在医院有较深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渊源。为解决患者医疗以外的服务需求,医院提出服务供需平台的发展思路,探索构建“医院—社会”非医疗服务双循环格局。
●平台载体
医院围绕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公共管理等领域,依托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市癌症康复会、癌症患者服务中心、肿瘤患者声景空间、科普演播厅、“H28治愈星球”、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基地等组织和空间载体,坚持以患者社会服务需求为导向,结合医院、患者、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搭建医护患三者沟通的桥梁,探索“医务社工+志愿者,双工联动”的创新型社会服务文化品牌建设。
●●队伍建设
医院非医疗服务团队由专职人员、兼职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三部分构成,包括专职工作人员11人,其中副高职称3人,专业背景涵盖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新闻学、新闻采编、医学、护理等,配备4名专职医务社工。依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心理咨询团队,拥有精神卫生医生3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2人,常规开展癌症患者心理评估与干预。依托重庆大学公管学院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学院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95%。同时建有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志愿服务队,拥有13123名注册志愿者,日均活跃志愿者达50余人,其中2名志愿者获评重庆市五星志愿者。
●●●联动机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过不断摸索,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肿瘤医院特色的非医疗服务发展路径,即以非医疗服务项目为载体,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多方联动,三方组成合作团队,共同为院内肿瘤患者提供“一站式”全人康复服务。医务人员主管诊治、护理和康复等,促进服务对象身体康复,将服务对象的非医疗需要转介至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需求评估,统筹多方资源,回应服务对象心理和社会需要。同时,社会工作者还督导志愿者共同开展服务,具体模式如图28所示。

图28 多方联动非医疗服务模式流程图
●●●●功能整合
在非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提供专业的非医疗服务是立身之本,链接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慈善服务是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开展服务与科研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医学人文可持续发展之道,依托与各高校共建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基地,联合培养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保证人力资源的持续输送,壮大非医疗服务专业队伍,实现“服务为本、公益为翼、科研向善、教学相长”四位一体的功能整合,推动非医疗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更有温度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