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背景
2014—2018年,医院MRSA检出率每年平均递增3%,2019年第三季度的MRSA检出率更是高达45.3%。以2019年为例,MRSA在5种多重耐药菌株(MRSA、VRE、CRE、CRPA、CRAB)中的检出占比为67.6%(75/111)。2019年临床标本检出MRSA75株,分布在全院19个科室。2019年医院MRSA感染35例次,同比增加11例次。医院MRSA感染的感染部位主要为手术部位、导管相关血流、下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MRSA感染对Ⅰ类切口感染率和医院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两项指标均为国家癌症区域中心考核指标。
根据《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鼓励开展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掌握不同医疗机构的传播与差别,为细菌耐药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数据。为保证MRSA防控全程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利用分子流行病学的金标准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对医院2019年第三季度检出的MRSA菌株(包括患者的临床标本和工作人员的鼻拭子)送检,结果证实,60%为传播导致(涉及科内及科间传播),40%为抗菌药物诱导及院外输入。二代测序结果颠覆了传统观点—— 细菌耐药增长主要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导致。这一结果触发感控人开启主动学习模式,查阅相关专业的文献、指南及书籍,然而世界各地流行病学不尽相同,对MRSA筛查的最佳方案和筛查范围仍存在争议。国外相关文献提到鼻腔MRSA定植携带时间长达1~4年,完成去定植方案2天后的MRSA清除率为53%。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是MRSA在医疗机构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鼻腔是MRSA的繁殖场所,鼻腔定植MRSA在流行学上传播意义更大。因此,鼻腔MRSA作为活动性的传染源及繁殖场所引起了肿瘤医院感控人的高度重视。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MRSA防控水平,低成本、高效率地发现及消除传染源是MRSA防控的关键,MRSA全程防控管理模式探索迫在眉睫。该模式是在常规多重耐药菌管理基础上做到早发现至早解除隔离的无缝衔接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