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效
●预约检查率稳步上升
平台上线后三个月内,检查项目平均开单预约率由55.14%上升至87.85%,其中,住院患者预约率超过90%。医技科室分诊台只需处理剩余特殊检查、VIP、急诊、取消或者调整检查事项,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门诊预约时间明显缩短
项目实施前,患者拿着检查申请单排队缴费、完成签到预约需要30分钟。项目实施后,从检查申请单发布到完成预约遵循即时性规则,间隔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这个时间差还包含开单医生问诊及其他诊疗过程中的耽搁时间。预约完成后,患者根据系统提示时段前来签到候检,患者少跑路,无须匆忙赶到、盲目等待,扎堆排队预约登记的现象不复存在,候检秩序井然,候检环境大大改善,医患双方紧张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预约候检时间精准调控
项目实施前,人工签到对于患者预约后等待时间无准确监测,医技科室对候检患者动态缺乏系统性监测和应对。项目实施后,患者按预约时段抵达医技科室,通过银医自助机、自助签到机等签到后,等待分检屏幕叫号检查,全程均由集中预约平台自动记录节点时间,预约候检时间实现精准监测、调控,患者签到后到做检查的等待时间也实现精准监控,还可根据数据监测结果指导调整预约策略。
●●●●资源优化配置有的放矢
医技科室可根据预约平台提供的时间报表对候检患者类型、数量、等待时间等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从人员调配、硬件分布、规则设置等管理角度分析原因,重新调整资源配置或引导患者调整就诊时间,使检查资源与患者需求达到最佳匹配。例如,某些检查量上午和下午呈高峰、低谷两极分布;全院检查量呈周期性断崖式分布,周一、周二平均检查数达1375人次/日,周三至周日平均检查数为690人次/日,这一现象可能由检查资源配置、患者就诊习惯、临床科室检查需求等多方面导致,可由医务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门诊部、住院部、医技部、信息部等多部门根据报表信息分布展开综合讨论,研究整体应对策略,盘活存量、激发增量,以实现“削峰填谷、资源均衡”。
●●●●●形成特色预约知识体系
项目实施前,医院尚未形成体系的预约知识库和规则库,各类医技检查均实行人工签到,凭个人经验判断进行预约登记,预约规则存在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且,不同检查间预约信息无法互联互通,检查项目间的互斥、先后等医学规则难以保证。为攻克这一难题,信息工程部组织召开例会20余次,召开科室协调会无数次,历时半年,终于建起一套完备的全院统一的预约知识库和规则库,形成具有肿瘤医院特色的预约知识体系。
●●●●●●医技检查质量得以保证
项目实施前,由患者盲目自选多项检查次序,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且不同检查之间要求互斥、时间间隔等医学规则无法落实,造成潜在的医疗质量隐患。项目实施后,由集中预约平台根据预先设置的系统规则,按照不同患者类型,多项检查互斥、禁忌、最小时间间隔等医学规则和健康需求,自动匹配最佳检查执行序列,并通过信息平台实时提示患者流程进度,检查服务质量和效率均得以保证,进而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