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过程
●追根溯源 现状整理
探索该模式前,医院相关人员反复查阅了2011—2019年多重耐药防控相关文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011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临床感染症状好转解除隔离后,传播隐患仍然存在。
2015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将鼻腔MRSA去定植作为特殊防控措施,未作为常规防控措施。
2019年《医院感染十项核心制度》中未提及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患者家属、医院工作人员的主动监测和干预,仅指出必要时可针对环境和患者开展主动监测和干预。
2019年《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2版)》没有解除隔离时机的建议。
●●多方联动 合理分工
基于以上问题,医院启动联动机制。业务院长统筹管理,感控科组织协调,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督导落实各部门及科室职责。
◆1.感控科
(1)确定筛查对象。
与2019版相比,2020版“鼻拭子MRSA筛查对象”扩大了筛查对象,缩短了筛查间隔。筛查对象包括:临床标本中检出MRSA的患者、MRSA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家属或其看护、主管医生及护士、所在病区的清洁工及护工)、血透室新增患者、非择期术后进入ICU的所有患者、既往MRSA人员(3个月后复查)、入院时存在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者、进修人员、ICU工作人员(每年常规筛查1次)。
(2)统一采样方法。
参照《美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指南》,统一采集方法,具体操作为:进行鼻前庭拭子标本采集,将拭子蘸取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后,将拭子插入鼻孔内至少1cm处,旋转拭子用力采集黏膜标本,并使其停留10~15秒,以同一拭子、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鼻孔,采样完成后将拭子保存在运送培养基管内送检。
(3)制订鼻拭子MRSA筛查流程。
针对患者鼻拭子MRSA筛查,开具相关医嘱,选择临时医嘱“一般细菌培养”,标本类型选择鼻拭子筛MRSA(图16)。针对MRSA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筛查,则需要开具纸质申请单(表2),填写申请单送至检验科微生物室。

图16 鼻拭子筛查相关医嘱
表2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鼻拭子MRSA筛查申请单(送往内科医技楼6楼微生物室)

(4)制订解除隔离时机。
同时满足以下两项后可解除隔离:①临床科室评估患者原感染部位MRSA已经清除;②鼻拭子连续筛查2次(至少间隔24小时)结果均为阴性。
◆2.检验科微生物室
(1)制订“四步”检测流程。
第一步,进行血平板三区划线培养;第二步,对有溶血环的可疑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质谱快速鉴定;第三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头孢西丁纸片试验;第四步,根据抑菌环直径判读结果,>22 mm为敏感金葡菌,≥21 mm为MRSA。
(2)优化阳性响应机制。
当检测结果确认为MRSA时,微生物室检测人员通过OA系统报告给感控科专职人员,同时通知临床科室。
◆3.药学部
在国外MRSA去定植方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
(1)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抹鼻腔,每日3次,持续5日。
(2)用皮肤消毒巾擦拭全身,每日3次,持续2日,特别注意擦拭腋窝、会阴、腹股沟这3个皮肤皱褶部位。
(3)连续3日对床单、枕套、毛巾及衣物进行更换。
(4)患者出院前安排家属做好家居环境的清洁消毒,至少两遍。
●●●提前预警 做好防控
通过监测软件预警及早提醒,督导科室做好防控管理。继续做好包括手卫生依从性监管、接触隔离措施的有效实施与监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减少设备共用及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将多重耐药菌纳入危急值报告管理。
●●●●制订制度 强化培训
强化多重耐药菌防控培训,在全院医师大会、感染控制专项培训会等会议上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对护工反复进行宣教培训,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在重症医学科、普通内科、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等多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及鼻拭子MRSA筛查操作演示,最终制订我院MRSA防控管理制度并通过医院OA系统发布。通过知识培训、鼻拭子MRSA筛查现场演示、制度发布等方式,MRSA防控得以真正深入临床、走进科室、融入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