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京与辽杂剧
幽州背枕燕山,西凭太行,东临渤海,北面有古长城和榆关(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紫金关五关之险,护卫着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阻挡北方游牧民族铁骑马队的南下。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欲自立为王,请援于契丹,将以幽州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事引起后来历代大多数史学家的指责,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黄仁宇却认为:“当日华北沿长城一带是一个汉人的多数民族的农业社会与少数民族游牧社会互为出入的地区,终唐之世没有一方取得绝对优势。《新唐书》的‘北狄传’还说最后的一个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曾和契丹订约,以牧地换战马。而且936年之前,契丹之侵略山西北部已见诸形迹。所以这一套的发展,并不完全由于石敬瑭之开门揖盗,契丹立国后进出华北,已是迟早间的事。”[1]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在龙化州筑坛隆仪,正式登基,立国号为“契丹”,建元神州。随此之后,阿保机大量提拔来自幽燕地区的汉族官吏,利用幽燕俘奴在草原上建立大批“头下州县”,并不断南侵,夺取了幽州东西两翼。辽太宗耶律德光收下石敬瑭拱手相让的幽云十六州之后,于公元938年改国号为“大辽”,升幽州为陪都,号南京,又称燕京,府曰析津,军号卢龙,将这里作为进攻中原,与北宋王朝相对抗的据点。辽南京的建立,是古老的蓟城从一个北方军事重镇走向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过渡。
辽南京城方圆三十六里,城墙高三丈,配置有坚固的敌楼战橹九百一十座,城堑三重。有安东门、开阳门、通天门等八个城门,无和殿、长春宫诸殿。城中有二十六坊,每坊各有门楼,上面大书坊名。城内居民棋布,街巷、坊市、廨舍、寺观,井然有序。城区北部为商业贸易中心,南北陆海各种货物,汇集于此。
南京地区是辽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每年税收的一半出于此地。南京城不仅同西域、西夏、高丽、蒙古等地有频繁的商业往来,而且更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辽代前期对中原的文化交往主要是通过战争劫掠。如辽太宗灭后晋,攻克开封,将百官、文人、伎艺以及仪仗、历法、典籍、图书等席卷北去,使契丹文化得到一次大充实。这些文化的交流传播又是由南京作为基地,许多文人与艺人在辽初往往滞留于此,然后或北上,或重返中原,或继续在南京地区居住。辽代中期和后期,南北文化交流主要通过辽宋之间聘使往来与边界官民的相互往来实现的。
辽南京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辽代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平民奴隶,都能歌善舞。辽代皇帝来南京延芳淀围猎,捕获天鹅之后举行“头鹅宴”相庆,由歌伎乐奴及士兵歌舞助兴。宋朝使者路过南京,宴会上常以歌舞娱乐。宋使王曾在辽地看见:“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追’。”[2]并说这是渤海习俗。辽南京居住的渤海人很多,这种“踏追”也就自然在南京流行了。
《渌水亭杂识》记载:“辽曲宴宋使,酒一行,篥起歌。酒三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然后食入。杂剧进。继以吹笙弹筝歌击架乐角觝。”[3]这里明确记录了辽宫酒宴中有与“手伎”、“角觝”不同的杂剧表演。尤其是辽兴宗喜好音乐歌舞,“尝与教坊使王刷、尔谦等数十人约为兄弟,出入其家,至拜其父母。数变服入酒肆、佛寺、道观”[4]。“常夜宴,与刘四端兄弟及王纲数十人入乐队,命后、妃易衣为女冠。后父萧磨只言:‘汉官皆在此,后、妃入戏,非所宜也。’宗真(即辽兴宗)击碎后父首曰:‘我尚为之,若女何人也?’”[5]。由此可见,辽杂剧已具有相当的演出规模,有化妆的人物扮演。
在辽道宗时代,有一则有关辽杂剧表演的记录:“坡公《独乐园》诗云:‘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京师之贪污不才者,人皆指笑之曰:‘你好个司马家。’文潞公留守北京日,尝遗人入辽侦事。见回辽主大宴群臣,优人剧戏。作衣冠者,见物必攫取怀之。有从其后以物仆之,云:‘汝司马端明邪?’是虽夷狄亦知之,岂止儿童走卒哉!”[6]这里记录辽代宫廷宴会上的演戏场面,既有辽朝优人扮作宋朝人物,又有见物取之入怀者,还有从后面扑打等动作表演,说明了从辽兴宗至辽道宗,其间辽杂剧的表演,又有所发展。又证明了北宋流传的故事,被辽朝优人搬演成辽杂剧的事实。
更难能可贵的是,史书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辽朝优伶扮演有关孔子的杂剧。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出使辽国,“契丹宴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艴然,经出。契丹使主客邀道辅还坐,且令谢之。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侮慢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契丹君臣默然。”[7]辽朝虽也提倡儒学,却比较少地受到儒家思想束缚,没有什么思想禁区,认为把孔子搬上杂剧舞台,也是可以的。又根据《围炉诗话》转载,辽地艺人曾经扮演《杂谷之会》、《大江东去》等杂剧,并认为这是用戏剧表演传播思想文化,“代圣人立言,命为雅体”[8]。明显地,这种思想观念及戏剧文化意识与汉族地区是有巨大差异的。不仅辽代如此,而且此后的金代、元代也是如此。这就不难理解辽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此伏彼起地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除了游牧民族擅长歌舞表演,而且思想意识上也无拘无束,表演艺术的从业者可以任意创造发挥,这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战乱等原因,辽杂剧不仅没有留下文学剧本,而且史书记载也比较少。从现存较少的史料中仍可见到,辽杂剧有人物妆扮,表演中有故事情节。这就与即兴表演、插科打诨有根本的区别了。可以说,辽杂剧的形成,为此后的金院本、元杂剧奠定了艺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