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功绩

第六节 承上启下的功绩

金院本不仅在自己百年发展过程中承前,即继承辽杂剧和宋杂剧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关键还在于启后,即孕育了元杂剧。

其一,从思想精神方面,启示了元杂剧的自由精神,敢于反抗权贵,反抗压迫,鞭挞人间的假恶丑。从“上皇院本”到元杂剧对皇权的否定,从“题目院本”、“诸杂大小院本”到元杂剧对封建儒教理学,纲常伦理,等级意识,门第观念的嘲弄否定,对下层百姓真善美以及市民阶层平等意识,自由观念的肯定,这一精神脉络是贯串相连的。在《院本名目》中,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广泛反映,与北宋《官本杂剧段数》相比,新增一批表现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尤其是大量历史剧目的出现,成为后世元、明、清乃至近世戏剧题材的重要资源。

其二,在表现形式方面,昭示了元杂剧的角色装扮特点与舞台时空自由度。从五花爨弄的表演体制的确立,角色的增多,表演一个完整故事的发生发展到结局。

其三,金院本音乐成就,也是相当突出的。金院本主要采用北方民间曲调,吸收了诸宫调的歌唱体制。当时兴盛于以中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诸宫调,曲调相当丰富,与南宋流行的传统大曲大相径庭。如南宋使臣范成大,北上出使金国,在离中都不远的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偶尔见到能表演宋朝大曲的歌舞艺人,感慨万千:“瞄乐悉变中华,惟真定有京师乐工,尚舞高平曲破。”并赋诗云:“紫袖当棚雪鬓凋,曾随广乐奏云韶。老不未忍耆婆舞,犹倚黄钟衮六幺。”金院本的音乐结构已采取了曲调联套,已比唐宋大曲固定的结构有所变化,灵活多变,便于配合舞台演出中传达人物情感。

根据山西稷山马村墓杂剧砖雕,将乐队演奏安排在院本表演演员的身后,这与元代忠都秀壁画杂剧演出场景异曲同工,形象地证明了金院本演出体制已向歌唱为主的形式过渡。由于金院本在演出中已开始“由北宋的滑稽科诨小戏向元代的演唱完整大套曲子转化,它在演出形态上已经较之北宋杂剧有很大的进步”[53]。在论证稷山墓葬砖雕“没有发现主唱者的明显痕迹”后,认为“侯马金大安二年(1210)董氏墓舞台戏俑,已经是红袍秉笏,身扮官员的角色居中站立,而副净、副末侍立两旁,其排列形式极其类似元代文物形象,只是由于雕造省简的缘故,后面未出现乐队……是否意味着正末主唱体制的开端?”[54]这里用文物证戏史,颇具说服力,深以为然。

金院本的百年,综合诸宫调等大型说唱,把辽杂剧、宋杂剧掺入其中,逐渐定型成熟。这一发展阶段应予充分重视。若没有金院本在北宋灭亡到元灭金这一个世纪的演变,元初在大都喷薄而出的元杂剧的辉煌,是不可想象的。

其四,金院本直接培养了像关汉卿、白朴、王实甫这样的元杂剧大家。关、白在元杂剧四大家中已占其二。尤其是关汉卿由金入元,创作大量优秀剧目,数量众多,质量第一,蕴含丰富,光照千秋剧坛。白朴也是有突出贡献的大家。另外一位大家是创作杂剧《西厢记》的王实甫,从《丽春园》的内容也可断定他在金代已有剧作问世。他们出生在金代,其思想发展和艺术活动,受金文化以及金院本的熏陶。在金元易代,改朝换代沧桑巨变之际,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相当深刻的。

综上所述,金院本在辽杂剧的基础上,又受宋杂剧的影响,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已定型为一种独具风采的戏剧形式。金中都与元大都,金文化与元文化,金院本与元杂剧,其中联系承袭关系,非常显著。但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金院本留存资料较少。撩开历史神秘面纱,金院本的风姿婀娜,楚楚动人,呼之而出了。

[1]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136页,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2]《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十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十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李焘《续通鉴长编》明刊本。

[5]曾讯《隆平集》卷二十《夷狄·耶律隆绪传》,明万卷堂本。

[6]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清刊本。

[7]《宋史》卷二九七《孔道辅传》。

[8]吴乔《围炉诗话》,清刊本。

[9]《金史》卷二《补艺文志》台湾版。

[1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一,中华书局版。

[11]《金文最》卷四《议迁都燕京诏》。

[12]《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引《海陵集》。

[13]《金史》卷八十三《张浩传》。

[14]《金史》卷九十六《梁襄传》。

[15]《日下旧闻考》卷一二七引《金黄欠约涿州重修文宣王庙碑》。

[16]《日下旧闻考》卷一一三引《刘唏颜新建宝坻县记略》。

[17]《金史·世宗纪》。

[18]《金史·世宗纪》。

[19]《金史》卷八十三《张汝霖传》。

[20]《大金国志》卷二十一《章宗皇帝纪》。

[21]《新唐书·北狄传》。

[22]《大金国志·男女冠服》。

[23]洪皓《松漠纪事》,明刊本。

[24]《大金国志·初兴风土》。

[25]《北史·勿吉传》。

[26]《金史》卷七十三。

[27]《金史·礼志》。

[28]《金史·礼志》。

[29]《金史·世宗纪》。

[30]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308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1]胡忌《宋金杂剧考·分类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2]《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5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33]《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5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34]《金史·章宗纪》。

[35]夏庭芝《青楼集》,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

[36]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7]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第290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胡忌《宋金杂剧考·分类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9]《金史·后妃传》。

[40]叶玉华《院本考》,油印本。

[41]朱权《太和正音谱》,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

[42]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全元散曲》第1494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43]《错立身》第十二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44]朱权《太和正音谱》,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

[45]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全元散曲》第1494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46]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全元散曲》第1494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47]朱权《太和正音谱》,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

[48]《全元散曲》第1222页。

[49]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全元散曲》第1494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50]朱权《太和正音谱》,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

[51]汤舜民《新建勾栏教坊求赞》,《全元散曲》第1494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52]朱权《太和正音谱》,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

[53]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第298、299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第298、299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