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杂剧的美学特征
“元曲”发展与时代特征如果进一步把它凝缩,从时间上划分,可以前期杂剧为代表;从流行区域看,又可以大都杂剧为主体,而前期杂剧实际上是以大都及周边地区的兴盛发达为标志的,所以,大都杂剧体现了“元曲精神”,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都杂剧即元杂剧。
由于大都当时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大都市,加之新的蒙古统治者不似汉民族那么强调“传统”,大都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各个领域能够吐故纳新、包罗万象、不拘一隅,吸收外地、外域和外族的,呈现出一种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新趋向,文化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而文化的区域特征明显呈萎缩之态。就流行艺术杂剧来看,其时代特征即所谓“元曲精神”不仅属于元代,在整个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独一无二,而区域地方特征不明显甚至不能寻觅。所以,大都杂剧的发达甚至可以代表元杂剧,但其呈现的大都地方特征却比较迷离。故此,人们也较少从地方个性特征的角度去考察作家与作品。把杂剧的地方个性,融入到了杂剧开放的时代共性之中。
但这并不是说杂剧不具有地方特征或地方特征不强,而是说,杂剧的地方特征以一种新的形态表现,这种地方特征,不仅构成了杂剧美学的整体特征,而且它具体地阐释了其整体特征形成的原因,所以,探讨杂剧地方区域的美学特征,既是地方戏剧史研究范围的规定,也是杂剧美学研究深入的体现。
而所谓美学特征,是指其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不是内容博览,不惟题材范围。具体来说,可以从纵横两方面对照体现。纵向看,既是与不同体式唐诗宋词或明清小说的比较,也是与同属戏剧的宋南戏、明清传奇的对照;横向看,它是与同时代其他文学艺术类型的比较。杂剧的美学特征是在这种纵横比较的基础上确立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对文学艺术史的意义所在。大都杂剧是元杂剧的重要构成,大都杂剧的美学特征,既反映了元杂剧美学的共性,也呈现区域性的美学个性,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