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驱梨园领袖”关汉卿

第一节 大都“驱梨园领袖”关汉卿

自从1215年蒙军洗劫了燕京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恢复,燕京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金末元初,随着北曲杂剧的形成,燕京也是这一新兴艺术较早的流传地和剧作家大量聚集之处。到13世纪6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改称“大都”,并于旧城东北方营建新城,燕京就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元代大都,商业街就是娱乐场。元世祖时代的黄文仲在《大都赋》中这样描写:

论其市廛,则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大可以并百蹄,小可以方八轮。街东之望街西,仿而见,佛而闻;城南之走城北,出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四海之珍异;歌棚舞榭,选九州之秾芬……复有降蛇搏虎之技,援禽藏马之戏,驱鬼役神之术,谈天论地之艺,皆能以蛊人之心而荡人之魂。是故猛火烈山,车之轰也;怒风搏潮,市之声也;长云偃道,马之尘也;殷雷动地,鼓之鸣也。繁庶之极,莫得而名也。若夫歌馆吹台,侯园相苑,长袖轻裙,危弦急管,结春柳以牵愁,伫秋月而流盼,临翠池而暑消,褰绣幌而云暖。一笑金千,一食钱千,此则他方巨贾,远土谒宦,乐以消忧,流而忘返。[1]

夏伯和在《青楼集志》中也说到当时杂剧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演员:“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构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我朝混一区宇,殆将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2]元熊梦祥《析津志·城池街市》也说“文籍市在省前东街”。不仅民间长年性的商业性演出非常繁胜,而且每逢节日,还在大都新旧城之间,拉开露天场子演出。达官贵人,富商百姓,纷纷参与。《析津志·岁纪》载:“二月八日,平则门外三里许,即西镇国寺,寺之两廊买卖富甚太平,皆南北川广精粗之货,最为富饶。于内商贾开张如锦,咸于是日。南北二城,行院、社直、杂戏毕集。恭迎帝坐金牌与寺之大佛游于城外,极其华丽……教坊诸等乐人、社直、鼓板、大乐、北乐、清乐……互相夸耀。于以见京师极天下之丽,于以见圣上兆开太平与民同乐之意。”还说二月十五日皇城内“凡社直一应行院,无不各呈戏剧”。

总之,大都的经济恢复发展,意味着文化活动的昌盛。元代很多戏曲家的戏曲创作、演出活动都在大都,关汉卿即是杰出的代表。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汉卿是他的字,本名不详。关于关汉卿的出生时代和籍贯,历来众说纷纭。最早记载关汉卿有关事迹的文字资料,是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其关氏小传云:“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从明代以后,以金代生人,由金入元之说占上风。这可能是根据元邾经的《青楼集序》中所说“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和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的说法:“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金末为太医院尹,金亡不仕。好谈妖鬼,所著有《鬼董》。”《析津志·名宦》则说:“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说他是“金之遗民”、“金末为太医院尹”皆不可信。不但金元两代都没有“太医院尹”的官职,与他的为人处世也不伦类。而“好谈妖鬼,所著有《鬼董》”就更错了。《鬼董》一书,今有刊本,其书有元人钱孚泰定丙寅(1326)的跋语。跋语说:“《鬼董》五卷,得之昆陵杨道芳家。此止钞本,后有小序,零落不能详。其可考者,云太学生沈,又云孝、光时人,而关解元之所传也。”此书不著撰人姓名,据钱孚跋语,可能为南宋孝宗、光宗时沈某所著。传之者为关解元。书中多叙江南浙西事,全为南宋人语气,可以证非关汉卿著,而且“关解元之所传”,关解元未必即关汉卿,“所传”更非“所撰”。

自20世纪30年代胡适提出《关汉卿不是金遗民》[3]以来,半个世纪争议未断。现当代著名学者冯沅君、郑振铎、赵万里、蔡美彪、吴晓铃、王季思、赵景深、傅惜华等先生都有见解发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说关虽不是“金末太医院尹”或“大金优谏”[4],然金亡时已到出仕年龄,金亡不仕,亦可称之为遗民;一说关汉卿虽生于金亡之前,但不过是个小孩子,不够称遗民的资格;一说关汉卿生于金亡之后、元统一之前,生卒年皆在元代,无从说金遗民。持关汉卿仕金、由金入元说者,将关汉卿的生年定为1210—1230年间[5]。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6]以元人诗文传说考之,据明钞《说集》本《青楼集·朱帘秀传》及朱帘秀与胡紫山、冯海粟、王恽、卢疏斋的交往[7],和关汉卿亦有套曲〔南吕·一枝花〕赞朱帘秀,认为“关汉卿与胡、王、冯、卢诸人同时相值”,“其行辈当后于紫山、秋涧,而与海粟、疏斋、和卿相伯仲”,并推定“关汉卿非金遗民,其生当在蒙古乃马真后称制元年与海迷失后称制三年之间(1241—1250),其卒当在延祐七年以后,泰定元年以前(1320—1324)。虽不敢云必是,应去事实不远”。

实际上《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和《南村辍耕录》等还是间接地提供了一些有关关汉卿生活时代的线索的。天一阁本《录鬼簿》载:“杨显之,大都人。关汉卿莫逆之交,凡为文辞,与公较之,号杨补丁是也。”贾仲明的吊词说:“显之前辈老先生,莫逆之交关汉卿。么末中,补缺加新令,皆号为杨补丁。有传奇,乐府新声。王元鼎,师叔敬;顺时秀,伯父称。寰宇知名。”关汉卿与杨显之为莫逆之交,已是元代文坛佳话,二人年岁当相去不远。弄清杨显之的时代,就好推断关汉卿的生年了。

“平生与王元鼎密”的大都著名歌妓顺时秀,称杨显之为“伯父”,王元鼎则称“师叔”。关于顺时秀的生平,《青楼集·顺时秀小传》谓:“姓郭氏,字顺卿,行第二,人称之曰‘郭二姐’。姿态闲雅。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平生与王元鼎密。偶疾,思得马板肠,王即杀所骑骏马以啖之。阿鲁温参政在中书,欲瞩意于郭,一日戏曰:‘我何如王元鼎?’郭曰:‘参政,宰臣也;元鼎,文士也。经纶朝政,致君泽民,则元鼎不及参政;嘲风弄月,惜玉怜香,则参政不敢望元鼎。’阿鲁温一笑而罢。”王元鼎的生平不详,天一阁本《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曹本《录鬼簿》无此人。《元史·宰相年表》无“阿鲁温”。有名“阿鲁”者适为后至元六年到至正元年(1340—1341)时的参知政事,不知是否此人。顺时秀也叫郭芳卿。从元末几位著名文人的诗章可大略推知其年代。曾担任过江浙行省行枢密院和行宣政院官职,并在元亡后应明太祖召见的张昱,字光弼,他的诗歌《辇下曲》第80首为:“教坊女乐顺时秀,岂独歌传天下名?意态由来看不足,揭帘半面已倾城!”[8]元末著名文人杨基(1326—1378)有《赠京妓宜时秀》、《听老京妓宜时秀歌慢曲》两诗。诗中有:“白头官妓近前歌,一曲才终泪先落。收泪从容说姓名,十三歌学郭芳卿。先皇最爱芳卿唱,五凤楼前乐天平。”[9]元末著名文人、后来因文字狱被明太祖“腰斩于市”的高启(1336—1374),在他的诗篇《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题下注有“时至正己亥岁作”,也就是至正十九年(1359)。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更具体的线索:

文皇在御升平日,上苑宸游驾频出。仗中乐部五千人,能唱新声谁第一?燕国佳人号顺时,姿容歌舞总能奇。中宫奉旨时宣唤,立马门前催画眉。建章宫里长生殿,芍药初开敕张宴。龙笙罢奏凤弦停,共听娇喉一莺啭。遏云妙响发朱唇,不让开元许永新。绣陛花惊飘艳雪,文梁风动委芳尘。翰林才子山东李,每进新词蒙上喜。当筵按罢谢天恩,捧赐缠头蜀都绮。晚出银台酒未消,侯家主第强相邀。宝钗珠袖尊前赏,占断春风夜复朝。回头乐事浮云改,瘗玉埋香今几载?世间遗谱竟谁传?弟子犹怜一人在……[10]

看来所留弟子一人就是陈氏了。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顺时秀是得宠于元文宗的教坊歌妓。文宗朝(1328—1332)她必在妙龄,至多不会年长于文宗皇帝(文宗图帖睦尔出生于1304年,他24岁至28岁在位)。从十几岁,即泰定初年顺时秀开始走红,文宗朝红极一时,直到顺帝元统、至元间,名噪天下十几年。高启这首作于1359年的诗,说“瘗玉埋香今几载?”说明她刚过世不久。

《南村辍耕录》卷四说:“虞绍庵先生集在翰苑时,宴散散学士家,歌儿郭氏顺时秀者唱今乐府。”虞集除翰林待制是延祐六年(1319),拜翰林直学士为泰定年间(1324—1328),此时正是顺时秀显露艺术锋芒之时。

《录鬼簿续编》中金元素、金文石小传,也可证顺时秀的时代:“金元素,康里人氏,名哈剌。故元工部郎中,升参知政事。风流蕴藉,度量宽宏,笑谈吟咏,别成一家。尝有《咏雪·塞鸿秋》,为世绝唱。后随元驾北去,不知所终。”“金文石,元素之子也。至正间,与弟武石俱父荫补国子生。因其父北去,忧心成疾,卒于金陵。幼年从名姬顺时秀歌唱,其音律调清巧,无毫厘之差,节奏抑扬或过之。”[11]

元顺帝“北去”即朱元璋即皇帝位,明军猛扑大都,元顺帝带少数人北逃。金文石当时还在国子监读书,至多不超过20多岁。他年幼时从顺时秀学歌,至少在元亡之前的20年左右。那时顺时秀已色衰半老,不然是不会教授一个工部郎中的小公子的。

杨显之既为顺时秀的“伯父”,长于顺时秀不会超过40岁。这样,杨显之应为出生于1265年前后的至元初年,卒于《录鬼簿》完成以前的泰定年间,即1328年以前,寿60有余。

关汉卿与杨显之为“莫逆之交”,长于杨显之不过十几岁至20岁。差得再多就真成“忘年交”了。以年长20岁计,关汉卿应出生于1245年左右。

关汉卿在至元中后期已有许多佳作问世。及至元贞、大德期间,已经50多岁,杨显之30多岁,均在艺术成熟时期。关汉卿的名著《窦娥冤》就是撰于元贞、大德间,而不是像有人说的,写作于七八十岁的临终之前。

关汉卿也并非“初为杂剧之始”的开山祖师,因为至少有石子章、白朴、侯克中、李文蔚等年辈均高于关汉卿。但他确实创作杂剧最多,成就和影响最大,是杂剧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家。正因乎此,《录鬼簿》才赫然把他列诸榜首,贾仲明吊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12]

关汉卿一生至少创作了66部杂剧。他的杂剧有:《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感天动地窦娥冤》、《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鲙旦》、《温太真玉镜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钱大尹智勘绯衣梦》、《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山神庙裴度还带》、《邓夫人苦痛哭存孝》,以上17种有传本。另有《唐明皇启瘗哭香囊》、《风流孔目春衫记》、《孟良盗骨》,以上三种有佚文。《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唐太宗哭魏征》、《风流郎君三负心》、《老女婿金马玉堂春》、《徐夫人雪恨万花堂》、《荒坟梅竹鬼团圆》、《风雪贤妇双驾车》、《柳花亭李婉复落娼》、《秦少游花酒惜春堂》、《太常公主认先皇》、《请退军勾践进西施》、《升仙桥相如题柱》、《甲马营降生赵太祖》、《金花交钞三告状》、《刘盼盼闹衡州》、《卢亭亭挑水浇花旦》、《曹太后死哭刘夫人》、《薄太后走马救周勃》、《宋上皇御断姻缘簿》、《鲁元公主三噉赦》、《吕无双铜瓦记》、《晏叔原风月鹧鸪天》、《双提尸鬼报汴河冤》、《开封府萧王勘龙衣》、《醉娘子三撇嵌》、《隋炀帝牵龙舟》、《武则天肉醉王皇后》、《汉元帝哭昭君》、《丙吉教子立宣帝》、《楚云公主酹江月》、《翠华妃对玉钗》、《介休县敬德降唐》、《刘夫人救哑子》、《金谷园绿珠坠楼》、《汉匡衡凿壁偷光》、《没兴风雪瘸马记》、《苏氏进织锦回文》、《董解元醉走柳丝亭》、《白衣相高凤漂麦》、《终南山管宁割席》、《萱草堂玉簪记》、《月落江梅怨》、《屈勘宣华妃》、《风雪狄梁公》、《孙康映雪》、《藏阄会》,后列46本全佚。其中《介休县敬德降唐》也有人认为是尚仲贤撰。明脉望馆钞本,总题《尉迟恭单鞭夺槊》,署名“关汉卿”,版心标明“敬德降唐”。属为尚仲贤作是由于《元曲选目》尚氏名下《单鞭夺槊》项下注曰:“一作《三夺槊》”,造成臧晋叔的错误。

关于《伊尹扶汤》杂剧,不见著录。只有元杨维祯的《元宫词》中说:“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明朱有燉有《元宫词》百首,其中也有:“初调音律是关卿,《伊尹扶汤》杂剧呈。传入禁垣宫里悦,一时咸听唱新声。”张海鹏所辑《宫词小纂》有朱有燉的一段小序说:“元代宫廷,事迹无足观,然纪其事实,亦可备史氏之采择焉。永乐元年(1403),钦赐予家一老妪,年七十矣,乃元后之乳姆女,知元宫中事最悉。间尝细访,一一备知其事。故予诗百篇,皆元宫实事,亦有史未曾载,外人不得而知者。”这是永乐四年(1406)写的序。杨维祯和这里所谓的“关卿”,都认为是关汉卿。

关汉卿不仅仅写剧本,而且多才多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13]。他甚至“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14]。从他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中,可以知道他经常出入勾栏和舞榭歌楼,弹琴唱曲,跳舞吟诗无不精通。他在大都生活,许多著名杂剧作家和著名杂剧演员都与他有密切交往,如杨显之、梁退之[15]、费君祥[16]、王和卿[17],艺人则有朱帘秀等,形成一个编剧、演出的中心,关汉卿则成了至元中期以后的杂剧界领袖人物。广泛地与社会下层人民接触和深入舞台的实践,使他的剧作具有浓厚的下层社会生活气息,本色当行。

关汉卿的主要戏曲活动虽然是在大都,但从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看,他有过游历生活,“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18]。宋亡不久,他曾游历南方,到过杭州,有名的套曲《杭州景》就是畅游杭州而写的。广泛的游历与交游,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关汉卿是戏曲界的通才,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所选取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壮烈的英雄颂歌,有浪漫的恋爱史,有社会家庭矛盾,有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官场公案的曲折;有的是喜剧,有的是悲剧,有的是正剧;他的文字风格,要雄壮就雄壮,要妩媚则妩媚,要俚俗就俚俗;他的语言是本色自然的,这也是元杂剧的根本特色,说他是元杂剧集大成的作家是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