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周边区域杂剧创作及与大都的交流
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的“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的56人,是元杂剧前期即兴盛期的重要作家。在这56名作家中,大都17人,真定7人,平阳4人,东平4人,地域分布相当集中。56人中有杂剧作品流传至今的作家30人,其中大都作家10人,真定作家3人,平阳作家2人,东平作家2人。钟嗣成《录鬼簿》列入的元前期作家,其籍贯或居留地均在淮河以北地区,且十分之九是在中书省所属的地方,即为蒙古灭金后的山东、山西、河北被称为“腹里”的地方,即今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兼及河南、安徽等地,而尤以大都、真定、平阳、东平为多。由此不难推知元杂剧兴起的地域是在蒙古国中原统治的中心城市,和早期降元的汉人世侯的领地,即大都及其周边的真定(河北)、平阳(山西)、东平(山东)。
大都在元太祖十年(1215)即被蒙古国占领,元太宗窝阔台二年(1230)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大都也是其一。蒙哥二年(1252),忽必烈领受“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于次年设官“总天下财赋”,并于中统二年(1261)“诏封皇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为中都,至元九年(1271)改中都为大都,把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于旧城东北方营建新城。大都经过了几十年的恢复,又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随着北曲杂剧的形成,这里也是这一新兴艺术较早的流传地和剧作家大量聚集之处。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蒙古军攻克平阳。拖雷监国(1228)时,任命李守贤知平阳府事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太宗四年(1232)按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建议,“置编修所于燕京、经济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古平阳地区素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称,而从近四五十年的文物勘察中,这一带遗存了非常丰富的宋金元代的舞台实物及有关舞台的碑刻史料,墓葬雕刻的舞台、戏俑。这些都说明这一地区戏曲活动的盛况。
真定作为当时华北的战略要地,早在成吉思汗八年(1213)史天倪降蒙古,成为北方降元的汉人世侯。十五年(1220),史天倪被授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真定府事。史天倪被武仙杀害后,他弟弟史天泽继任都元帅和五路万户,真定一直是蒙古国屯驻重兵向南进军的重要据点,又是富商大贾聚集的交通枢纽和商埠。金亡前后,北方名士多流离失所,史天泽保护文化政策实为众望所归,当时王若虚、元好问、李敬斋、白华等大批文人学士都来投奔史天泽,形成北方文人荟萃之地,从而具备了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成为元杂剧的摇篮和中心之一。
金末元初的动乱时期,东平地区由严实控制。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严实归降蒙古,被授山东西路行尚书省,以东平为治所。严实控制时期,东平地区文人云集,而且是元初乐工的集训地。
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大都活跃在大都、真定、平阳、东平诸城市。而随着这些城市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活动也日益昌盛。在元灭南宋前,这些地区均属蒙古国控制地区,形成了一个以大都为中心,真定、平阳、东平拱围的元杂剧兴盛的地域。
大都杂剧与周边地区杂剧创作的交流,由于资料的阙如,我们尚不能作细致的阐述。但是这种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从事杂剧职业编写和演出的书会和戏班。书会是设于各大城市为戏班编写剧本和为说唱艺术编写脚本的文人组织,参加书会的文人称为“才人”[2],当时大都、杭州、温州等地都有书会组织,如玉京书会、元贞书会、九山书会等。戏班是演出杂剧的团体,有些由家庭成员组成[3],有的除主要演员外,还招一些配角、伴奏人员、打杂人员[4]。有的戏班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如《蓝采和》),有的戏班“冲州撞府”,流动演出(如《宦门子弟错立身》中的戏班)。这些书会和戏班当是联系大都及周边地区的重要中介,也是大都杂剧与周边地区杂剧创作交流的重要中介。
大都杂剧与周边地区杂剧创作活动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剧作家的游历活动。关汉卿在元世祖中统时(1260—1263)便在燕京生活[5],有过“玩府游州”的游历生活[6];马致远的青年时期也常“昔驰铁骑经燕赵,往复奔腾稳似船”[7];东平的杂剧作家高文秀,其生平虽不确考,但钟嗣成《录鬼簿》说“都下人号小汉卿”,可见他的杂剧创作及其风格必为大都人所熟知。
白朴早年生活在真定,他也曾去燕京游历,他的《天籁集》〔满江红〕《庚戌春别燕城》和〔木兰花慢〕《为乐府宋生赋。宋字寿香,燕城好事者为渠写真,手捻荼䕷一枝》均可为证。其中他的〔满江红〕《庚戌春别燕城》云:
云鬓犀梳,谁似得钱塘人物。还又喜,小窗虚恍,伟人幽独。荐枕恰疑巫峡梦,举杯忽听阳关曲。问泪痕几渡浥罗巾,长相续。 南浦远,归心促。春草碧,春波绿。黯销魂无际,后欢难卜。试手窗前机织锦,断肠石上簪磨玉。恨马头斜月琦清光,何时复。
这首词作于蒙古海迷失后称制二年(1250)。尤其是他在大都期间,参加了有关汉卿、杨显之等大都剧作家组织的“玉京书会”的活动,并成为中坚,可见他在大都滞留的时光不会太短。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史料充分说明大都剧作家群与周边剧作家之间的交流情况,但从“玉京书会”、“元贞书会”等人员组成,从《录鬼簿》记载的大都周边地区剧作家的人数杂剧作品在大都刊印流传的情况,都证明大都周边地区也是元代杂剧活动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剧作家数量多,优秀作品多,犹如众星捧月,烘托了大都杂剧作家群,反映出大都杂剧的流播与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