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批判精神与《窦娥冤》
关汉卿的剧作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写爱情婚姻纠纷的风情剧,一类是写社会黑暗不平的社会剧,一类是写历史人物故事的历史剧。
关汉卿是一个生活在元代、敢于直面人生的伟大戏曲家。他的剧作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那一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以锐利的笔作为武器为善良不幸的人们呐喊,对邪恶势力进行批判。关剧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即是他的现实性和批判精神。元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社会,像关汉卿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剧作家对现实社会的黑暗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他们选取不同的题材来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就是元代社会揭露剧的代表作。在这些剧作里,我们看到了元代吏治的黑暗,官吏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造成了很多冤狱;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地痞流氓为非作歹,欺压良善;高利贷害得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权豪势要横行霸道,仗势欺人。关汉卿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比任何一位作家的描绘都深刻、生动。

明刊本《窦娥冤》
元杂剧中出现的“权豪势要”,是元代社会的一个特权阶层。他们为官不执法,为民不守法;他们欺压官府,荼毒百姓;他们“内有曾立军官吏者,亦有曾立军杂役者,亦有泼皮凶顽,皆非良善”[19]。《鲁斋郎》中的鲁斋郎是皇帝宠爱亲信的特权人物,他一上场就带着随从打手“自报家门”:
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再没双。街市小民闻吾怕,则我是权豪势要鲁斋郎。小官鲁斋郎是也。随朝数载,谢圣恩可怜,除授今职。小官嫌官小不做,嫌马瘦不骑。但行处引的是花腿闲汉,弹弓粘竿儿小鹞,每日价飞鹰走犬,街市闲行。但见人家好的玩器,怎么他倒有我倒无?我则借三日玩看了,第四日便还他,也不坏了他的;人家有那骏马雕鞍,我使人牵来,则骑三日,第四日便还他,也不坏了他的。
这个“花花太岁”挥金如土,见了好女子和其他新奇东西都要霸占一时。由于他和最高统治者的特殊关系,官府不敢过问。
这个戏的开头,在“楔子”里就写鲁斋郎霸占银匠李四的妻子而李四欲告无门的情形。当郑州六案都孔目张圭带着随员路过,救了李四,张圭的妻子还把他认做弟弟之后,听说是要控告鲁斋郎,他吓得魂不附体,连忙捂住李四的嘴,让他“这言语你再也休题!”这就为塑造畏鲁斋郎如虎的张孔目形象做了铺垫,也为鲁斋郎的罪恶做了描述。鲁斋郎对李四的妻子已经玩弄得不耐烦了,又乘清明上坟,看上了张圭的妻子,要霸占张圭之妻。这个强抢民女、为所欲为的鲁斋郎,“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徒势”,“害良民肆生淫欲”,但竟得到皇帝的庇护和纵容。

明刊本《鲁斋郎》
剧本突出地揭露了鲁斋郎的种种罪恶,也透露出鲁斋郎是皇帝的近臣。所以连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受到皇帝信任的包公,在已经掌握了鲁斋郎的大量罪证,都不能公开绳之以法,而只能偷减笔划,将罪犯名字写作“鱼齐即”,待皇帝御笔判了斩字后,再添加笔划改为鲁斋郎,将其杀掉。包公的“智斩”鲁斋郎,足见鲁斋郎的权势之大。而鲁斋郎的“犯法百端”却不受法律制裁,正是皇帝纵容庇护的结果。关汉卿的剧本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皇帝。
《蝴蝶梦》中的葛彪也是权豪势要,他一出场就自报家门,说自己“是个权豪势要之家,打死人不偿命”,并真的三拳两脚将不小心撞着马头的王老汉打死。还公然声称:“我也不怕,只当房檐上揭片瓦似的,随你哪里告来!”王母面对葛彪打死她的丈夫,还倚仗皇亲势力,她毫无惧色,据理警告:“若是俺到官时,和你去对情词,使不着国戚皇帝,玉叶金枝,便是他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她的三个儿子打死葛彪,包公审案硬逼着她交出一个儿子为葛彪偿命。她深明大义,为保全丈夫前妻生的两个儿子,她交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葛彪“偿命”。包公感于她的“义行”,才李代桃僵,将一个偷马贼做了替死鬼。铁面无私的包公没有严格执法,因为打死王老汉的葛彪是皇亲,有宫廷势力和皇帝作后台,只是在“母贤子孝”的感召下,才让一个偷马贼替死。
《望江亭》中也写了一个权豪势要杨衙内,早就垂涎谭记儿的美色,听说她嫁了潭州守白士中,就向皇帝诬奏白士中“贪花恋酒”、“不理公事”。皇帝听信杨的“妄奏”,赐杨衙内以文书、势剑、金牌等前往潭州杀白士中。谭记儿巧扮切鲙渔妇,智赚文书、势剑和金牌,使杨失去杀人凭证,方才保住丈夫白士中的性命。杨衙内在皇帝面前捏造地方官罪名,而皇帝信之不疑。剧中说“杨衙内倚势挟权,害良民罪已多年”,作者虽未说破,但杨倚谁的势、挟谁的权显而易见。杨衙内能够胡作非为,完全凭借皇帝赐与的权力。皇帝虽未出场,作者的矛头指向了皇帝。
无论是《鲁斋郎》中的鲁斋郎、《蝴蝶梦》中的葛彪,还是《望江亭》中的杨衙内,三个戏的权豪势要身份不同,罪行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与皇帝关系密切,受到皇帝的纵容庇护。剧本将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皇帝,显示出剧作者关汉卿的胆识,也反映受欺压、迫害的人民决不屈服、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虽然作家将《鲁斋郎》、《蝴蝶梦》的时代都放在了宋代,以严明刚正、秉公执法的包公作为伸张正义的清官,但关汉卿没有脱离元代社会生活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
如果说《鲁斋郎》、《蝴蝶梦》杂剧揭露了权豪势要的罪恶的话,关汉卿的《窦娥冤》则是集中暴露了元代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方面的重要社会问题。所以说《窦娥冤》是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
《窦娥冤》凝聚着关汉卿对社会与人生的深沉思考,是感天动地的大悲剧,如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所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古希腊的悲剧多为“命运悲剧”,表现人类与不可知的冥冥命运之间的冲突。后于元杂剧差不多300年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基本上是“性格悲剧”,表现人类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悲剧。而元杂剧悲剧,如《窦娥冤》等大量的却是“社会悲剧”,主要是表现善良的百姓与异常强大的黑暗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
《窦娥冤》这个剧本主人公窦娥的形象受到流传故事的影响,研究者多举“东海孝妇”故事追溯其原型。这一故事的最早原型是汉刘安《淮南子》卷六《览冥训》载“庶女”故事,云:“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平公癃病,晋国赤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齐)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东汉人许慎注《淮南子》、高诱注《淮南子》也都对“庶女”作了注[20]。春秋时期的这则传说由三个要素构成:庶女含冤——冤结叫天(告天)——上天感应谴告人间。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明刊本《元曲选》)
刘向的《说苑》卷五《贵德》及《汉书·于定国传》也记载了“东海孝妇”故事[21],但与《淮南子》记载有这样几点不同:一是冤屈的起因不再是姑女“杀母以诬寡妇”,而是“姑自经死”,姑女误以为是寡妇所杀而告官;二是“冤结叫天”换成孝格感天,增加了孝妇在公堂上“自诬服”情节,反抗性大大削减了;三是上天垂戒改成了上天垂怜,删掉了雷电下击景公台陨之语;四是这个民间传说被牵合到于定国之父于公头上,孝妇的年代也被改为与于公同时的西汉,孝妇的籍贯也因于定国是东海人,而从笼统的“齐”具体为东海。
六朝至唐宋时期,孝妇受冤故事不断在民间流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刘宋时的《孝子传》都有记载,却摒弃了“于公高门”的阴骘报应情节,增加了孝妇临刑立誓、颈血逆流的情节: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旛。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旛竹而上标,又缘旛而下云。”
据《录鬼簿》记载,王实甫、梁退之、王仲元都有《于公高门》杂剧,均不传。但从剧名看,与刘向、班固一样,都写了“于公高门”。关汉卿的《窦娥冤》则采民间传说,写成感天动地的大悲剧。
《窦娥冤》写一个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更不妨碍和伤害别人,只求尽孝守节、平安了此一生的寡妇,被一步步逼到冤死的绝境。剧本生动地展现了这个悲剧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在《楔子》中,写窦娥悲惨的身世,三岁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一个穷书生,在窦娥七岁的时候,为偿还借蔡婆婆的高利贷,也为获得进京赶考的盘缠,窦娥被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第一折已是13年后,蔡婆婆一家迁到了山阳县居住。窦娥成亲不到二年死了丈夫,又守了三年寡。婆媳二人相依为命。但当蔡婆婆去向城外赛卢医处讨本利20两银子,却被他骗至偏僻处,要用绳子勒死她。正好张驴儿父子碰上了,救了蔡婆。张驴儿父子听说她家只有一个寡媳,就强要婆媳二人给他们做老婆,不然还要勒死她。软弱的蔡婆只好把他们父子带回家中,但遭到窦娥拒绝。第三折是蔡婆愁闷病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偷偷下了毒药,企图害死蔡婆,以便霸占窦娥。谁料蔡婆临吃时一阵恶心,就让张驴儿父亲吃了,毒死了张驴儿之父。张驴儿就威胁窦娥,“要官休,要私休?”不嫁给他就告到当官,诬她药死自己的公公。窦娥理直气壮,认为官府会从公判断。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严刑拷打窦娥,还要拷打蔡婆婆,窦娥心疼婆婆吃苦,幻想官府还会覆勘,就自己招认了。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写窦娥被冤枉处斩。窦娥死前叱天骂地的呐喊控诉,唱出了脍炙人口的两支曲辞,把悲剧推向高潮:
〔端正好〕没由来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趾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是负屈含冤的无辜者的呐喊,勇猛激烈。窦娥勇敢而愤慨地抨击了“王法”、“刑宪”,甚至狂怒地把斥骂的矛头指向了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鬼神,说天地昏庸无道,“清浊不辨”、“错勘贤愚”、“怕硬欺软”,最后明确控诉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直接骂到了封建制度的本质,提出了对当时社会的怀疑,把作品提到了新的思想高度,窦娥的典型形象也极大地深化了。
因为世事的不公平和人们的愿望都使得关汉卿不能停留在窦娥的冤死,于是鬼魂诉冤、清官断案就自然地出现在舞台上。这是封建社会人们在现实中遭受冤枉希望伸张正义的一种形式。第四折以浪漫主义手法,让窦娥鬼魂出场诉冤、控告官吏、坏人,表现了窦娥人死精神不死,突出了“争到头,竞到底”的鲜明性格。至于戏曲的结尾,在〔鸳鸯煞尾〕一曲中,表现了强烈的改变现实,改造吏治的救世良方:杀尽贪官污吏,与天子分忧,为万民除害。这也表明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把疗救社会弊病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最后,作者还为窦娥善良、孝心加上了点睛之笔。她嘱咐父亲要收养那个婆婆,以极大的真诚说出“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窦娥那颗勇敢、刚强、深沉、天真,对长辈老人的无限孝爱之心,一个温顺贤良的宝贵性格;而这样一个真善美化身的少妇,却轻易被黑暗势力、被假恶丑所蹂躏、所残杀!这确实是一个善良人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窦娥临刑前发出了三项誓愿:如果死得冤枉,就“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她唱道:“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
窦娥发的第一愿用的是《搜神记》所载周青血溅素旛逆流而上的誓愿,并融汇了苌弘化碧、杜鹃啼血的传说:“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接瞧见,着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第二愿关汉卿采撷邹衍含冤,六月飞霜的传说[22]:“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第三愿关汉卿采用《说苑》、《汉书》关于“枯旱三年”的记载:“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关汉卿将这三桩誓愿集中在一起,表现窦娥冤极恨而爆发出来的巨大愤怒和强烈抗议。关汉卿刻画窦娥这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在展现善良的本性的同时,突出其反抗性格,勾勒出了窦娥从听天由命到叱天骂地性格发展变化的真实轨迹。
窦娥是在高利贷盘剥、流氓地痞横行、贪官草菅人命这三种社会恶势力下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所以,窦娥的悲剧即是社会的悲剧,关汉卿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社会悲剧的根源。“东海孝妇”的故事的流传,从孝妇的孤苦、被诬杀、冤情使天地变异等方面虽对《窦娥冤》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关汉卿没有着意去敷演这一故事而是更注重社会的黑暗现实和含冤负屈的市井小民。因此,关汉卿《窦娥冤》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度,认识生活的深度,都远远超过了流传故事和元代同类主题的其他公案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