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第一节 “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作为大都人的马致远,他在北京生活了多长时间,众说纷纭。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有关马致远的史料除了他的名字和剧目外,仅剩下13个字,连他的生卒年都未注明。元末明初的贾仲明,为马致远写的《凌波仙》,虽稍微具体了些,但仍未提供有关他生平的具体情况。

根据马致远本人写的一些散曲可以推测,他年轻时代,满怀壮志,颇负激情,“昔驰铁骑经燕赵,往复奔腾稳似船”,认为自己有“佐国心,拿云手”。据他的散曲所说,“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可知他在作为京城的大都生活了有20年的时间。至元二十二年(1285)后,离开大都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务官[1]。有的人认为,二十年龙楼凤阁是对他在大都二十年仕途生涯的概括。他当时的名声还不小,“云雨行为,雷霆声价,怪名儿到处里喧驰的大”。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于是产生从官场中退隐的念头,“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这些退隐的念头也反映在他的戏剧创作上,那就是大量神仙道化戏的产生。

马致远在剧坛地位极高,贾仲明给他写的吊词说:“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他不仅有丰富的创作,并且参与杂剧的创作组织“元贞书会”,和其他作家共同创作剧本《黄粱梦》。贾仲明在为李时中写的《凌波仙》挽词说:“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东篱翁,头折冤。”大家让马致远领衔写出头一折,足见对他的尊重。

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现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太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和与人合作剧目《开坛阐教黄粱梦》。《刘阮误入桃源洞》存有残曲。存目而作品已佚的有:《风雪骑驴孟浩然》、《冻吟诗踏雪寻梅》、《吕太后彘戚夫人》、《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大人先生酒德颂》和《吕蒙正风雪斋后钟》。此外,马致远在元代还是一个重要的散曲作家,现存115篇小令,16种套曲和残套7种。马致远的剧作既有发历史感慨的《汉宫秋》,又有超脱社会现实的“神仙道化”戏,因而有“万花丛中马神仙”的美誉,被人列为“元剧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