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庭芝的《青楼集》
《青楼集》是一部记载元代各类演员之书。作者夏庭芝,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署雪钓隐,一作雪蓑渔隐,江苏华亭人。夏氏原是云间巨族,家中藏书很多,他的书斋名为自怡悦斋。元末张士诚起义,松江变乱之后,他家还残存图书数百卷。他隐居泗泾,书斋改名为疑梦轩。文学家杨维桢曾是他的家庭塾师。他“遍交士大夫之贤者”,当时的文人张择、朱凯、朱经、钟嗣成等人,都是他的同道友好。夏氏为人慷慨,“凡寓公贫士,邻里细民,辄周急赡乏”[6]。他曾创作许多散曲,“文章妍丽,乐府隐语极多”[7]。可惜今已失传。他的生年在元延祐年间,死于入明以后。
由于庭芝先生家庭富贵,“乔木故家,一生黄金买笑,风流蕴藉”[8],“慕孔北海,座客常满,尊酒不空,终日商会开宴,诸伶毕至,以故闻见博有”[9],因而有了写作此书的条件。夏氏自述写作过程及目的:“我朝混一区宇,殆将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而色艺表表在人耳目者,固不多也。仆闻青楼于芳名艳字,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虽详其人,未暇纪录,乃今风尘濒洞,群邑萧条,追念旧游,慌然梦境,于心尽有感焉,因集成编,题曰《青楼集》。遗忘颇多,铨类无次,幸赏音之士,有所增益,庶使后来者知承平之日,虽女伶亦有其人,可谓盛矣。”此书完成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
全书共记载了118位演员。她们之中,以善长演唱杂剧者较多,也有以唱诸宫调、南戏、院本、慢词等名重一时者,有的演员,能唱多种,并能装扮多种角色。从夏氏记录里,可以确定一批主要演出活动在大都、名扬京师的女演员有:
张怡云 曹娥秀 解语花 珠帘秀 南春宴 周人爱
玉叶儿 瑶池景 天然秀 国玉第 玉莲儿 贾岛春
王玉带 冯六六 王榭燕 王庭燕 周兽头 刘信香
樊事真 赛帘秀 王巧儿 连枝秀 赵梅歌 一分儿
孙秀秀
另有大都秀、燕山景、燕山秀等,从艺名的地域性来看,也主要成名于大都,燕山秀还是“朱廉秀之高第”。她们只是众多女演员的代表,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记,大都“有妓五万人”,可见当时各种演出活动之盛。而大都杂剧演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善演杂剧者占女演员的大多数。
夏氏对大都元杂剧演员的记录,描述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反映出演员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透露了元代杂剧在大都演出兴盛的重要信息。例如,记载朱帘秀条:“姓朱氏,行第四。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胡紫山宣慰,尝以〔沉醉东风〕曲赠云:‘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冯海粟待制,亦赠以〔鹧鸪天〕云:‘凭倚东风远映楼,流莺窥面燕低头。虾须瘦影纤纤织,龟背香纹细细浮。红雾敛,彩云收,海霞为带月为钩。夜来卷尽西山雨,不著人间半点愁’。盖朱背微偻,冯故以帘钩寓意。至今后背以‘朱娘娘’称之者。”其中的冯海粟,乃冯子振(1257—1314),是散曲作家。珠帘秀是元大都著名的杂剧演员,擅多种行当,不仅与冯子振、胡紫山这类文人士大夫交往,而且与关汉卿等杂剧作家过从甚密,关汉卿曾有套曲〔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轻裁虾万须,巧织朱千串。金钩光错落,乡还舞蹁跹。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摇四壁翡翠深阴,射万瓦琉璃色浅。〔梁州〕宝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入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乡幕相牵,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香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目悬。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里奇擎着耐心儿卷。”此曲借咏“珠帘”而喻示朱帘秀杂剧表演技巧高超美妙,突出她歌喉珠圆玉润,舞姿袅娜蹁跹,扮相漂亮优雅。另一士大夫,散曲作家卢挚(约1243—1315)也有〔双调蟾宫曲〕《醉赠乐府朱帘秀》:“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恰绿树南熏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客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此曲着重描写朱帘秀的教养和才艺,既有大家女子的“林下风姿”,风韵娴雅,又有“云外歌声”的艺术天赋,技艺高超。从朱帘秀有高第赛廉秀来看,朱帘秀曾教授一批弟子,高足以“赛”为艺名,可见朱帘秀在元大都交游之广,舞台的声誉之隆。
另外,此书记载顺时秀“杂剧为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表现当时著名演员戏路广,擅演几类角色的状况。又在周人爱一条记云:“京师旦色,姿艺并佳。其儿媳玉叶儿,元文苑尝赠以〔南吕·一枝花〕曲。又有瑶池景,吕总管之妻也;贾岛春,萧才子之妻也,皆一时之拔萃者。王玉带,冯六六、王榭燕、王庭燕、周兽头,皆色艺两绝。又有刘信香,因李侯宠之,名尤著焉。”这一条记载,介绍了10位京师旦角演员的主要情况,信息量相当大,折射出元杂剧在大都演出活动的繁荣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