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版本及在海内外的流传

第四节 《赵氏孤儿》的版本及在海内外的流传

《赵氏孤儿》杂剧,《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均署纪君祥撰。题目、正名,《元刊杂剧三十种》本作“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元曲选》本、《酹江集》本作“公孙杵臼耻勘问,赵氏孤儿大报仇”。此剧元刊本分四折,只载曲词,无科白;明代诸刊本皆五折一楔子,科白俱全,但部分曲词不同于元刊本。元刊本有十二曲为《元曲选》所无,《元曲选》本有四曲为元刊本所无。

《赵氏孤儿》杂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元佚名作家有南戏《赵氏孤儿报冤记》;到了明代,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改编本。明代流传的《赵氏孤儿》,已与元刊本有所不同。元刊本把这一冤情的责备,直接指向了朝廷和晋灵公。第一折韩厥唱道:“晋灵公偏顺,朝廷重用这般人。忠正的市朝中斩首,谗佞的省府内安身;为王有功的当重刑,于民无益的受君恩。”明刊本里则改成:“不甫能风调雨顺太平年,宠用着这般人。忠孝在市曹中斩首,奸佞的在帅府内安身。现如今全作威来全作福,还说甚半由君来半由臣。”明代刊本在元刊本已有的基础上,删去了元刊本多处对晋灵公和朝廷的指责,突出了赵氏与屠氏两家族之间忠与奸的斗争,增加了封建道德忠孝节义的渲染。明代的刊本,如《元曲选》本的底本多出于明初皇室所藏,大都经过明初以来文人的整理润色;而元刊本比较接近原作,可能是坊间流传的唱本。

明人改编本中,徐元作的传奇《八义记》很有影响。《八义记》传奇把《赵氏孤儿》的楔子里屠岸贾倒叙出的几个保救赵家的义士鉏麑、灵辄、提弥明,连同程婴、程婴之子、公孙杵臼、韩厥全放在明场里表现,又创造出一个代替驸马赵朔而死的周坚,合计共八名义士,故称《八义记》。这个改编本,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周坚代替赵朔而死,最后赵朔父子亲自报了赵氏家族三百口惨死的冤仇,赵朔夫妻团圆的情节,封建意识十分浓厚,同时也削弱了《赵氏孤儿》杂剧所具有的悲剧气氛。

明代受《赵氏孤儿》杂剧影响的还有佚名的《接缨记》传奇、李盘的《赵宣孟》杂剧以及清代灵阜轩的《节义谱》传奇。清代,京剧和各地地方戏改编《赵氏孤儿》杂剧则不胜枚举,如与《八义记》情节大致相同的清代地方戏《八义图》、京剧《搜孤救孤》[7]等。解放后,有不少剧种都曾改编演出过《赵氏孤儿》,尤以秦腔[8]、京剧影响为大。

《赵氏孤儿》杂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有许多的改编本,还体现在情节结构以及主要关目上对后世的戏剧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元明之间的无名氏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无论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还是主要关目上模仿《赵氏孤儿》的痕迹都很明显,或者说受《赵氏孤儿》的启发很大。在《抱妆盒》杂剧中,矛盾冲突也是围绕杀害“孤儿”与拯救“孤儿”而发生、发展的。剧中某些细节描写也很相像,如“孤儿”也是被装在一个盒子里夹带出宫的;拯救“孤儿”的主要人物之一宫女寇承御最后也是撞阶而死;陈琳被刘皇后所逼挑拣棍子打寇承御的场面与程婴被逼打公孙杵臼的场面十分相像,甚至剧中人的语言都是相近的。所不同的是,《抱妆盒》杂剧的整个矛盾冲突的发展不是悲剧性的,在情节的处理上也有自己的创造和新意。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早在1735年《赵氏孤儿》就由普雷马雷(汉名马若瑟)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名叫《赵氏孤儿:中国悲剧》[9],1762年又曾被转译为英译本刊行[10]。在1741—1759年间,英、意、德、法各国,先后出现了四种改编本,其中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于1755年在法国上演。意大利作家梅塔斯培齐奥改编的《中国英雄》也在1748年出版。其后德译本、俄译本相继问世。

[1]据钟嗣成《录鬼簿》载:“李寿卿,太原人。将仕郎,除县丞。”

[2]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李寿卿”条,以元人文集考证《录鬼簿》所载,考出李寿卿名见于《吴文正公集》、安熙《默庵集》、元淮《金困集》、蒲道源《闲居丛稿》。其中《吴文正公集》、《默庵集》所书李寿卿里贯,皆与《录鬼簿》不合。《金困集》所书李寿卿为至元时人,《闲居丛稿》所书李寿卿为大德、延祐间人也。

[3]《春秋左氏传》卷二十一。

[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云:“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5]在宋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伦理道德,将程婴、公孙杵臼等奉为忠臣义士的楷模。追加封号,并立庙祭祀。在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以程婴等人“忠义无穷”,立“祚德庙”致祭。十六年,又加封程婴为忠节成信侯,公孙杵臼为通勇忠智侯,韩厥为忠定义成侯。后改封婴为疆济公,杵臼英略公,厥启侑公。(《宋史·高宗纪六》、《礼志八》)。南宋末年,重修“祚德庙”,“赐额加美号,升三侯为王爵,以表忠节。程婴封忠济王,杵臼封忠佑王,韩厥封忠利王”。(《梦粱录·忠节祠》。

[6]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7]京剧《搜孤救孤》是四大老生之一的余叔岩的拿手戏。

[8]秦腔改编后剧名为《赵氏孤儿》,改编者马健翎。

[9]《赵氏孤儿:中国悲剧》,普雷马雷(汉名马若瑟译,《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R·P·de Prémare)法译本“Description de I'Empire de la chine”,1735年刊。

[10]英译本“Miscellaneous Piece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1762年刊,转译自法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