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装孤
2025年09月28日
五、装孤
装孤扮演剧中的官吏。“孤,当场装官者”[52]。“装孤的貌堂堂雄纠纠口吐虹霓气”。“装孤的争着头鼓着脑拿着眉睁着眼细看春风玉一围”。金代文物中几乎每组角色都有装孤,似与金人墓葬乞贵乞福意识有关。
根据《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记载,山西稷山县马村、化峪、苗圃等地发掘二十余座金代墓,其中9座有戏剧人物砖雕,考证时间在北宋末“靖康之变”(1126)至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之间,为金代早期文物。这些戏剧砖雕多由4至5个角色组成,有的还有4至5人组成的乐队参与伴奏。戏剧人物姿态各异,逼真传神,当为末泥、引戏、副末、副净、装孤。其中一组有装旦,组成“五花爨弄”。这批戏雕有一个共同特点:副净、副末处于中心位置,滑稽调笑色彩较浓,而末泥色居侧位。化峪金墓杂剧砖雕两组,由5人组成,其中有彩旦女角1人,左旁有装孤1人,右手指眼睛,对右侧的女子轻佻示意。
马村段氏2号墓的戏剧场景特殊,两官一吏一民,有刑板牙笏,人物身份明确,相互关系表现清楚,集中展示出官吏审案,说明金院本演出滑稽调笑之外的另一种严肃表演。马村8号墓俑左起第3人为副净,嘴和两眼均以红色涂圈,已有后代戏剧脸谱的雏形。
时间稍晚的侯马董墓戏俑,末泥居中,副末副净居侧,表明金院本表演的发展变化,即末泥变为戏剧主角而居中,滑稽色彩减弱。
金院本“五花爨弄”表演体制的确立,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开拓性重大意义,不仅仅增加了角色,适合表演众多人物的复杂故事,更为重要的是超越了唐宋长期滑稽相声、喜剧小品式演出规制,把舞台规模向前猛然推进,飞跃变革,形成了崭新的舞台局面。这对中国戏剧发展可称之为功勋卓著,值得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