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流传、版本和影响

第五节 《西厢记》的流传、版本和影响

《西厢记》被贾仲明赞誉为“士林中等辈伏低”的“天下夺魁”之作,在元代就当很风行,但这方面当时的文字记载极少。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到“忽听、一声、猛惊”为《西厢记》中的曲文[25],在宫天挺的杂剧《范张鸡黍》中称《西厢记》为《春秋》[26],而《西厢记》对元代剧作家的杂剧创作的影响,如白朴的《东墙记》、郑光祖的《梅香》,常为研究者提及,尤其是《梅香》被称为《小西厢》[27]。

明代以后,戏曲家们对《西厢记》给予了空前的关注,这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独特的现象,在元代杂剧中绝无仅有。《西厢记》的原本已失传。今天见于记载最早版本《永乐大典》所收《西厢记》钞本也已佚失,只有存目。《永乐大典》本之后,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周宪王本”[28]。明代中叶以后,《西厢记》风靡一时,盛况空前,版本迭出,注家纷起。而由于《西厢记》刊本的增多,各种校订不精、擅改体例的坊刻本也纷纷涌现。许多编校刊行者为了抢占市场,争夺读者,都声称自己所依的是“元本”、“古本”。当时人王骥德曾就这一现象批评说:“今曲以《西厢》、《琵琶》为青凤吉光,而二曲不幸皆遭俗子窜易。又不幸坊本一出,动称古本云云,实不知古本为何物。”[29]郑振铎在《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中说得更加透彻:“我们现在很可以大胆地说,万历以至崇祯诸《西厢》,刊定者所谓‘古本’、‘元本’都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之流,原是假借这一好听的名义以自行其笔削的。”

img

明弘治本《西厢记》

《西厢记》的版本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所知的《西厢记》明刊本(含重刻本)有六十余种,清刊本近百种,近人校注本五十余种。《西厢记》还被译成日、朝、俄、英、荷、法、德、拉丁、越等9种语言文字出版。在《西厢记》诸刊本中,1978年北京中国书店从元刊明印本《通志》书皮背面发现的《西厢记》残页(书名为《新编校正西厢记》)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刊本,刻于明代初年,也是最早的绘像本。今存最早的完整的《西厢记》刊本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新刊大家魁本全相奇妙注释西厢记》。这也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西厢记》注释本。此后,王骥德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凌濛初校正的《西厢记》及《五本解证》、毛奇龄的《论定西厢记》等都是有影响的校注本。万历八年(1580)徐士范刊有《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是今天所见最早的注音《西厢记》刊本。刊本每页上方有眉批,故徐本也是今天所见最早的《西厢记》眉批本。此后,出现了众多的《西厢记》评本。明清两代著名的剧作家、曲评家王世贞、李贽、徐渭、沈璟、汤显祖、陈继儒、汪廷讷、屠隆、张凤翼、王骥德、王思任、凌濛初、金圣叹、毛奇龄等都题评过《西厢记》。

《西厢记》不仅有众多的刻印本,还出现了各种续书和改作。有改编为南曲戏文和传奇《西厢记》改编本,如崔时佩、李日华的《南西厢记》,陆采的《南西厢记》等;也有翻改的《西厢记》的翻改本,如研雪子的《翻西厢》,沈谦的《翻西厢》,韩锡胙的《砭真记》,卓人月的《新西厢》等;有续写《西厢记》的续写本,如查继佐的《续西厢》,吴国榛的《续西厢记》,碧蕉主人的《不了缘》等;还有插入增补内容的增补本。《西厢记》的续书和改作,也同其他古典名著的续书一样,不免“续貂”、“蛇足”之讥,但《西厢记》问世之后,能出现如此众多的续书和改本,也足见《西厢记》的影响是巨大的。

《西厢记》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曾遭到毁禁。清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下令将《水浒传》、《西厢记》作为“秽恶之书”,以“使人阅看,诱以为恶”、“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30]加以禁止。而清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于日昌查禁“淫词”小说,以为“《水浒》、《西厢》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原其著造之始,大率少年浮薄,以绮腻为风流,乡曲武豪,藉放纵为任侠,而愚民鲜识,遂以犯上作乱之事,视为寻常……近来兵戈浩劫,未尝非此等逾闲荡检之说,默酿其殃。若不严行毁禁,流毒伊于胡底。”[31]封建统治者对《西厢记》的极力诋毁和禁止,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西厢记》的影响之大。

《西厢记》对《牡丹亭》、《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著的、众所公认的。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都能看到崔莺莺叛逆性格的发展和延续。《西厢记》的影响也渗入了人们生活,产生了一些“西厢迷”。明人李开先在《词谑》中记载了一件趣闻:

一贡士过关,把关指挥止之曰:“据汝举止,不似读书人。”因问治何经?答以《春秋》,复问《春秋》首句,答以“春王正月”。指挥骂曰:“《春秋》首句乃‘游艺中原’,尚然不知,果是诈讹要冒渡关津者。”责十下而谴之。

这一记载虽是趣闻,却说明了《西厢记》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的深广。《西厢记》问世后,一直在舞台上和民间艺人口头上传唱。在戏曲舞台上,明中叶以后,《西厢记》被改编成《南西厢记》,在昆曲舞台上演出;清代花部兴起后,《西厢记》又被改编成京剧和越、蒲、豫、闽、赣、评、桂、川、滇、锡、秦腔、南音等各种地方戏,上演不衰。而民间艺人继承了宋元说唱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传统,运用鼓子词、莲花落、子弟书、小曲、马头调、岭儿调、雌黄、跌落金钱等多种说唱形式,继续演唱西厢故事。

[1]《四部丛刊》本《滋溪文集》。

[2]王国维《曲录》。

[3]蒋星煜《明刊本西厢记研究》中《〈西厢记〉受南戏、传奇影响之迹象》,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4]戴不凡《王实甫年代新探》,载《戴不凡戏曲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贾仲明补续《录鬼簿》。

[6]周德清《中原音韵乐府之备》,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7]叶梦得《避暑录话》。

[8]郭沫若《文艺论集》。

[9]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

[10]元稹《莺莺传》。

[11]王性之《辨传奇莺莺事》。

[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13]白居易《感情》。

[14]《唐摭言》。

[15]秦观《淮海词》中《调笑转踏》,毛滂《东堂词》《调笑转踏》。

[16]毛奇龄《毛西河论定西厢记》,见《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17]李渔《闲情偶寄·曲话》之“结构第一”。

[18]朱权《太和正音谱》,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19]王世贞《曲藻》。

[20]朱权《太和正音谱》,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21]王世贞《曲藻》。

[22]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见《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3]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24]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见《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25]周德清《中原音韵序》,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26]宫天挺《范张鸡黍》,见《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27]梁廷柟《藤花亭曲话》,见《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28]凌濛初《西厢记凡例十则》。

[29]王骥德《古本西厢记考·评语十六则》。

[30]《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二百六十三《厚风俗》。

[31]《江苏省例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