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寓意

第二节 《赵氏孤儿》的寓意

《赵氏孤儿》之所以能成为大悲剧,不仅在于它演绎了一个冤冤相报的悲剧性的历史故事,还在于通过这个悲剧性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构成全部悲壮的基调。《赵氏孤儿》选取的题材是传统的复仇主题,剧中贯穿着强烈的复仇意识。赵朔死前对公主嘱咐:“公主,你听我遗言,你如今腹怀有孕,若是你添个女儿,更无话说;若是个小厮儿呵,我就腹中与他个小名,唤做赵氏孤儿。待他长立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也。”公主死前将孤儿托付给程婴说:“你怎生将这个孩儿掩藏出去,久后成人长大,与他赵氏报仇。”韩厥自刎前对程婴叮咛:“将孤儿好去深山深处隐,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还有公孙杵臼死前对程婴的寄托:“我嘱咐你个后死的程婴,休别了横亡的赵朔。唱道是光阴过去的疾,冤仇报的早。将那厮万剐千刀,切莫要轻轻的素放了。”这些嘱托的核心,都是复仇,而长大成人并已知自己身世的赵氏孤儿对程婴的表白:“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更和那合宅的家属。”更是对前人嘱咐的有力回应。剧中人物表现出的这种强烈的复仇精神,与题目正名中所昭示的“冤报冤”、“大报仇”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复仇思想是由赵朔——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程婴——赵武传下来的,复仇思想的每一次传递都伴随着牺牲,也增添一份嘱咐和希望,更增加了复仇的内容。

这部历史悲剧的焦点是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孤。围绕着这一焦点,纪君祥抒发了对善、忠的歌颂,也表达了对恶、奸的谴责。在剧中,屠岸贾是恶、奸的化身。他把持朝政、欺瞒君上、杀戮忠良。他因与赵盾不和,就千方百计暗害赵盾,又凶残地将赵盾满门良贱三百口诛尽杀绝,就连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当他听说有人救走了赵氏孤儿,竟然下令“把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以上,新添的小厮,都与我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可以除了我这腹心之害”。如此荼毒生灵,多么残暴!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没有将屠岸贾这个人物简单化,除了昭示他的凶残、狠毒,也写了他的阴险与狡诈。当程婴向他告发公孙杵臼藏着赵氏孤儿时,他马上反问:“咄!你这匹夫,你怎瞒得过我。你和公孙杵臼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因何告他藏着赵氏孤儿?你敢是知情么?”屠岸贾下令让程婴逼供公孙杵臼,既是对程婴的考验,同时又达到追问赵氏孤儿的目的,同样表现出他的阴险诡诈。当程婴迟疑时,屠岸贾步步紧逼:“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程婴,我见你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那细棍子,敢怕打的他疼了,要指攀你下来。”“你头里只拣着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个死无招对。”公孙杵臼难忍毒打,脱口说出“俺二人商议要救这小儿曹”后,屠岸贾马上抓住:“可知道指攀下来也。你说二人,一人是你了,那一个是谁?”“程婴,这桩事敢有你么?”这些都充分勾勒出屠岸贾既凶残毒辣又阴险狡诈的嘴脸。

剧本在表现屠岸贾残暴与奸诈的同时,突出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为保存赵氏孤儿而进行的坚决斗争,歌颂了他们前仆后继、为正义勇于牺牲的精神。在这场殊死的斗争中,赵氏孤儿成了忠义的象征,救孤存孤是展现人物忠义的事业。赵氏孤儿的命运,自始至终成为这场善恶、忠奸、正义与非正义斗争的焦点。剧本围绕着这一焦点,着重揭示勇士们为正义事业前仆后继的反抗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复仇意志。剧本对善、忠、义的歌颂充分体现在韩厥、公孙杵臼、程婴三个人物身上。他们是救孤事业的承担者,是抗暴扶危的义士。下将军韩厥,虽为屠岸贾的属下,但他对“忠孝的在市曹中斩首,奸佞的在帅府内安身”的社会现实不满,认为赵氏被满门杀绝是“怎有这屠岸贾贼臣,他则把忠孝的公卿损”。所以,当他怀疑程婴的药箱中有夹带时,处于两难的境地,一边是他的职责,一边是他的良心。三次放程婴走,三次又喊回来,充分体现着他的矛盾心理。最后,当他查出药箱中真的夹带着赵氏孤儿,若交出孤儿就能换来荣华富贵,韩厥却断然说:“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为让程婴去得放心,为了保全赵氏孤儿,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img

《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赵氏孤儿》

公孙杵臼和程婴是剧中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由于剧情一波三折,纪君祥在刻画人物时不仅赋予他们为正义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而且伴随着斗争的进程,将人物性格的发展表现得异常充分,使人物更加丰满,更具感人魅力。第二折,已经退隐在太平庄的老臣公孙杵臼,对腐败的朝政进行了愤怒的谴责,对昏君奸臣充满了愤恨,对自己退隐田园保全生命的选择充满了庆幸,这些都充分地表现了这位老义士的思想境界,也为这个为保全自己而庆幸的老人救孤献出生命,做了很好的铺垫。尤其在第三折,奸滑的屠岸贾命令程婴亲自拷打公孙杵臼,来检验程婴的态度和逼公孙杵臼的口供,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这里,纪君祥深刻入微地以人物的行动和情节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程婴将行杖用的棍子拣了又拣,公孙杵臼忍着极度的痛苦,为了不使屠岸贾有丝毫疑心,公孙杵臼唱道:

〔水仙子〕俺二人商议要救这小儿曹。哎!一句话来到我舌尖上却咽了。我怎生把你程婴道,似这般有上梢无下梢!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遮莫便打的我皮都绽,肉尽销,休想我有半字儿攀着!

剧本也成功地塑造了程婴这一形象。和公孙杵臼的英勇赴死相比,程婴所担当的抚育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完成复仇事业的任务更艰苦卓绝。程婴最初受托救孤,是出于“向在驸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向赵氏感恩报恩的思想。当屠岸贾要杀晋国全国的婴儿时,他是为了“一者报赵驸马平日优待之恩,二者要救晋国小儿之命”。随着救孤斗争的发展,公主、韩厥、公孙杵臼以及程婴的亲子一个接一个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对程婴和赵氏孤儿来说,牺牲者的嘱托和希望在不断增强,复仇的内容在不断增加。程婴凝聚了剧中每个牺牲者反抗邪恶的力量,并将这力量传递给赵氏孤儿,使他得以完成牺牲者的嘱托,报了冤仇。在程婴身上,不仅表现了感恩知报的忠义,也表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忍辱含冤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而且要忍受二十年!因此,程婴的形象在《赵氏孤儿》杂剧中是真实而感人的,他的身上蕴含着在斗争中升华的为正义事业百折不回的精神。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群人物形象,歌颂义士在反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中不惜赴汤蹈火的精神,谱写出一部壮烈的历史大悲剧。明代孟称舜在《酹江集》中这样称道:“此是千古最痛最快之事,应有一篇极痛快文发之。读此觉太史公传独为寂寥,非大作手,不易办也。”

至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否反映了“民族思想”、“怀念宋室”、“反元复宋”的思想,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从剧本的寓意来说,这个剧本总体上说是借“赵氏孤儿大报仇”这一历史题材,歌颂善、忠、义,而不是写民族矛盾、表现民族思想、怀念宋室、反元复宋的。但是,宋代统治者曾大力褒扬程婴、公孙杵臼[5];宋末元初时,人们往往把“救孤存赵”象征性地和赵宋王朝联系在一起;另外,《赵氏孤儿》中人物的一些说白与唱词,如第二折公孙杵臼唱:“你急切里老不的形容,正好替赵家出力做先锋。”“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再如第二折程婴的道白:“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这些词句很容易使人与赵宋王朝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