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关汉卿的地位和影响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在我国戏曲史、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当时,关汉卿在文坛就享有极高声誉。元曲家贯云石品评过他的曲[29],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已将他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30]。钟嗣成的《录鬼簿》将他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之首,并且记载高文秀在当时有“小汉卿”之誉,沈和甫则被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在当时,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已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且地位已为曲坛所公认,成为品评曲家风格和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准。夏庭芝的《青楼集》、邾经的《青楼集》序、熊自得的《析津志》、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杨维桢的《周月湖今乐府》序以及《元宫词》中都有关汉卿生平、创作的记载和评论。而最全面地评价了关汉卿的成就、地位和影响的,是元末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挽关汉卿的《凌波仙》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明代以后,无论曲家、曲论家就何种问题、从哪个角度、给予怎样评价,关汉卿作为元杂剧最有成就、最具代表性作家是众所认同的。

关汉卿是元代大都地区杂剧创作的领袖群英的作家。他创作的作品数量多,成就高,影响大;他熟悉戏曲演出,与当时大都的许多杂剧作家、演员交往密切。关汉卿以其创作与实践推动了大都地区元杂剧的繁荣。他与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杨显之等大都作家形成了“大抵元剧之盛,首推大都”的局面[31]。

关汉卿是元杂剧走向成熟、鼎盛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剧作贴近社会现实,题材广泛,人物性格鲜明,戏剧冲突集中,场面剪裁合理,戏剧技巧驾驭娴熟。关汉卿的杂剧结构完整考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完美的戏曲形式。他的剧作,无论在剧本的文学性和演出的当行性方面,都达到了古典戏曲艺术的高峰。关汉卿是北杂剧这一艺术形式形成、发展、完善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所以王骥德在《曲律》中说:“作北曲者,如王、马、关、郑辈,到法甚严。终元之世,沿守惟谨,无敢逾越。”

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创造者和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取材平民生活,他熟悉社会生活和民间语言,他遵循社会生活的逻辑来反映现实,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社会剧、风情剧、历史剧都融进了鲜明的时代风貌。关汉卿以人物的社会角色来刻画人物,以人物的性格来决定人物的言行,所以他的作品不仅自然、本色、生动,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社会批判精神。这种本色的风格和批判精神正是元杂剧最根本的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高度评价关汉卿的成就,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1]元·周南瑞编《天下同文集》,《四库全书》前甲集卷十六,集部三五。

[2]《青楼集提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第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

[3]《益州报·读书周刊》,1936年3月19日。

[4]元·杨维桢《元宫词》有“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

[5]赵万里《关汉卿史料新得》,据《永乐大典》引《析津志·名宦传》及《元史·史天倪传》等材料推断,关汉卿“生于1220年左右,死于1280年左右”。蔡美彪《关于关汉卿的生平》据《论集》本《青楼集》,关汉卿“创作中的女真风俗语言”等材料,谓关汉卿“并不是什么金源遗老,但他仍然和杜仁杰、白朴一样生于金末,由金入元”,而卒年“当在元世祖至元后期之后,成宗大德前期之前”。

[6]《文学遗产》第二期。

[7]胡紫山《紫山大全集》有《朱氏诗卷序》,朱氏即朱帘秀。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有诗词为朱帘秀作,其《题朱帘秀序后》更有“风流不似紫山胡”之语。卢疏斋与朱帘秀有〔双调·寿阳曲〕赠答曲。

[8]《张光弼诗集·辇下曲》,《四部丛刊续编》本。

[9]《眉庵集》,《四部丛刊》本。

[10]《高太史大全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11]《录鬼簿》(外四种)第108页,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12]《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111—11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13]《析津志》。

[14]臧晋叔《元曲选·序》,中华书局版。

[15]《录鬼簿》:“梁退之,大都人,警巡院判,除县尹,除知州。与汉卿友。”

[16]《录鬼簿》:“费君祥,大都人,唐臣父,字圣文,与汉卿交。”

[17]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大名王和卿,滑稽挑达,传播四方……时有关汉卿者,亦高才风流人也,王常以讥谑加之,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王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余,人皆叹骇。关来吊唁,询其由,或对曰:此释家所谓坐化也。复问鼻悬何物,又对曰:此玉箸也。关云:我道你不识,不是玉箸,是噪。咸发一笑。或戏关云:你被王和卿轻侮半世,死后方才还得一筹。”

[18]〔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19]《元典章》三十九《刑部》卷一《迁徙·豪霸凶徒迁徙》。

[20]许慎注《淮南子》中云:“庶女,齐之少寡,无子养姑。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而杀母,以诬告寡妇,妇不能自解,故冤告天。”高诱注《淮南子》云:“庶贱之女,齐之寡妇,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益不肯,女杀母以诬寡妇。妇不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作雷电,下击景公之台。”

[21]西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之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班固《汉书》卷七十一、列传第四十一《于定国传》云: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罹〕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立生祠,号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22]《文选》李善注引《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亦云:“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霜。”

[23]《中国古代戏曲家传》吴国钦撰《关汉卿传》。

[24]《三国志·吴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坂,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籍手于西州矣,又欲剪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25]《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遭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26]《红楼梦评论》,《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27]《宋元戏曲史》。

[28]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29]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中说:“关汉卿、庾吉甫造语妖娇,恰如少美临杯,使人不忍对殢。”

[30]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搢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31]吴梅《词余讲义》:“大抵元剧之盛,首推大都。自实甫继解元之后,创为妍丽之言,而关汉卿以雄肆易其赤帜,所作《救风尘》、《玉镜台》、《谢天香》诸剧,类皆奔放滉漾,跅弛以自喜。东篱又以清俊开宗,《汉宫》、《荐福》,允推大家。自是三家鼎立,矜式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