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与《单刀会》
历史题材在宋元时代的小说戏曲中占很大的比重。宋元时期瓦舍的说书中,“讲史”非常盛行,流传下来的讲史话本尚有《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等。元代剧作家创作的历史剧数量相当多。他们借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追慕、对历史经验教训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关汉卿是一个历史剧创作的多产作家,他的剧作现存目六十多种,其中历史传奇将近三十种,其中有写西汉故事的,有写三国故事的,有写唐五代故事的,有写宋代故事的。现存的《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是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
关汉卿的历史剧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是题材来源于宋元通俗小说。《单刀会》、《哭存孝》杂剧所述故事虽然可以从《三国志》、《五代史》等史书中看到部分原始面貌,但已有了很大变化;《西蜀梦》关羽、张飞鬼魂向刘备托梦的情节则于史无据。但是在《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和演义小说里却可以看到和这三个剧本相近似的故事情节。这说明,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与宋元通俗小说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明关汉卿是沿着瓦舍书会的传统走出来的作家,他按照瓦舍勾栏传述的面貌,来塑造市井百姓喜爱的关羽、张飞、李存孝等传奇英雄形象。
尽管关汉卿历史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主要事实也有史实根据,但是,作为一个现实感和社会责任感都很强烈的剧作家,关汉卿没有简单地去再现历史,而是不抛开社会现实,根据自己的时代感受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再认识,进行艺术再加工,进而曲折地表现剧作家生活的时代气息和现实精神。关汉卿是再现历史英雄人物风采的巨手,他通过历史剧渲染浓重的历史环境氛围,追慕历史英雄人物,场面悲壮,笔调慷慨激越、低沉哀伤。
三国时代政治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向为后世传诵。晚唐李商隐的《娇儿》诗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三国故事在唐代已流传。宋代勾栏有“说三分”。三国故事到了元代更受剧作家的青睐,仅据《元代杂剧全目》著录就不下五十种,近全目的十分之一。
《单刀会》是关汉卿英雄主义历史剧的代表作。剧本选取三国时期鲁肃索荆州、关云长单刀赴会的历史故事,全剧通过生动的情节塑造了一位神勇威武、大义凛然的三国英雄关云长的形象。
“单刀赴会”故事史书记载极简单。陈寿《三国志·鲁肃传》云:“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在会晤中,鲁肃索取荆州,态度强硬,“责数羽”、“辞色甚切”,结果是“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关羽处于被动局面,正义显然不在关羽一边。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鲁肃与关羽的这次会晤,鲁肃振振有词,质问得“羽无以答”[24]。《资治通鉴》卷六七所记与《吴书》相同。而《全相三国平话》中的故事情节,与《三国志》、《资治通鉴》有很大不同:
有一日,探事人言:江吴上大夫鲁肃,引万军过江,使人将书请关公赴单刀会。关公:“单刀会上必有机见,吾岂惧哉!”
至日,关公轻弓短箭,善马熟人携剑,无五十余人,南赴鲁肃寨。吴将见关公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关公视鲁肃从者三千军,有衣甲,众官皆挂护心镜。君侯自思:贼将何意?茶饭进酒,令军奏乐承应。其笛声不响三次。大夫高叫言:“宫商角徵羽!”又言羽不鸣,一连三次。关公大怒,捽住鲁肃。关公言曰:“贼将无事作宴,名曰单刀会,令军人奏乐不鸣,尔言羽不鸣,今日交镜先破!”鲁肃伏地言道:“不敢”。关公免其性命,上马归荆州。
关汉卿《单刀会》在故事情节上更多地吸取了《全相三国平话》的内容,写三国时蜀汉刘备为了联合东吴共同抗曹操,借了东吴的战略重地荆州,由关羽在此镇守,久未归还。东吴虑此地终归蜀汉,故鲁肃设计请关羽过江赴宴,打算席间捉住关羽,要挟刘备归还荆州。关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只带少数随从,单刀赴会。关羽在席上据理驳斥鲁肃,义正辞严,明确说明“这荆州是俺的”。鲁肃命伏兵拥上楼来,关羽一手持刀,一手抓住鲁肃,化险为夷,胜利而归。这个故事在关汉卿笔下,鲁肃成了暗算关羽的小人,关羽成了神勇威武、大义凛然的英雄。他驾的是一叶扁舟,闯的是龙潭虎穴,无所畏惧,显示出关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剧本在关羽出场之前,做了大量的铺垫、渲染。第一折通过乔公之口,对关羽的英雄业绩、豪勇气派作了描绘:
〔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纠纠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遒。那敌军若是见了,吓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厮杀呵!(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賸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剌剌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真是八面威风,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第二折鲁肃去访问关羽的故友司马徽,请司马徽江下赴宴。司马徽本来是欣然前往的,一听说是宴请关羽,立刻就推辞说:“若有关公,贫道风疾举发,去不的,去不的!”他又说:
〔滚绣球〕他尊前有一句言,筵前带二分酒。他酒性躁不中撩斗,你则绽口儿休题着索取荆州。(鲁云)我便索荆州有何妨?(末云)他听的你索取荆州呵,(唱)他圆睁开丹凤眼,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安排着走;他若是宝剑离匣准备着头!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
司马徽又列举了刘备、诸葛亮的智谋和黄汉升、赵子龙、马孟起、莽张飞的英勇善战,把个鲁肃听得“也怕上来了”。在这样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关羽才正式出场。黄文下书相邀,关羽立即答应过江赴宴。他心里十分明白这场筵席意味着什么:
〔斗鹌鹑〕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的战场!若说那重意诚心更休想,全不怕后人讲。既然谨谨相邀,我则索亲身便往。
〔剔银灯〕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题起厮杀呵,摩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枪,各分战场。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关羽的勇猛无畏、正气凛然,都是从这唱词中表现出来。在筵席之上,鲁肃转弯抹角,刚刚吐口儿提出索还荆州之事,关羽立即居高临下、豪气凛然、声威逼人: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
关羽镇住了埋伏甲士,从容地返上归舟,唱出“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的抒情壮歌,一个威猛的英雄关云长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关于《单刀会》的主题意义,许多学者认为关汉卿在这里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强调了“汉家基业”,并指出“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是甚枝叶”是针对当时蒙古贵族的,表现了关羽这个英雄人物的宏伟抱负和不可侮辱的民族气节,甚至在最后还寄托了作者恢复民族大业的理想和情感。诚然,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朝,民族矛盾很尖锐,汉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各民族反抗元蒙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有的有着明显的民族意识。作为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完全有可能反映这种民族压迫和民族矛盾。但我们也不应该把什么都扯到民族问题上去。从关汉卿的全部剧作及散曲作品里,只能找到他对当时腐败的吏治、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表现出他作品的强烈的战斗精神,却看不到他把矛头指向蒙古人这种民族感情的表现。其实,抛开是否表现民族思想这一视角,从诗人俯仰古今、借物言志的角度去看《单刀会》,则更能准确地把握关汉卿历史剧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关汉卿恰恰是没有大汉族主义这种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反映现实,他所表现的英雄人物才这般气魄豪迈。
《哭存孝》和《西蜀梦》是关汉卿创作的英雄悲剧。《哭存孝》写五代时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屡建奇功,却因李存信、康君立的无端陷害而遭车裂。剧本自始至终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关汉卿通过邓夫人哭李存孝,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光明磊落品格的赞颂,对其终遭陷害的悲剧结局无限叹惋。
《西蜀梦》杂剧写关羽、张飞遇害后,两人的鬼魂到西蜀向刘备托梦诉冤,请求刘备为他们报仇雪恨。这一故事的来源已不可考,但关羽战死荆州、张飞为报兄仇被部将刺杀等情节有史可证[25],但不见关、张托梦诉冤的记载。全剧像《哭存孝》一样,弥漫着浓厚的悲凉气氛和强烈的复仇精神。
《哭存孝》和《西蜀梦》两本戏,低沉悲哀的气氛充满字里行间。如果说《单刀会》是关汉卿对关羽这一杰出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给予热切地赞颂的话,《哭存孝》和《西蜀梦》则是关汉卿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终遭陷害、杀害的历史悲剧无限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