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仲贤及真定作家

第三节 尚仲贤及真定作家

真定作为华北的战略要地,又是富商大贾聚集的交通枢纽和商埠。真定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摇篮和中心之一,是因为它具有别处不具备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首先,真定是蒙古向金、宋王朝进军的战略据点,而成吉思汗时期的著名将领、元世祖忽必烈的丞相史天泽(1201—1275)及其子侄控制真定几十年,使真定一路在燕京遭受蒙古兵大肆掠夺之后,是北方相对安定兴盛的“绿洲”。其次,真定自隋唐以来就成为北方的交通枢纽,既是东西南北陆路交通要道,又有滹沱河东西水运之便,所以商业相当发达。纳新的《河朔访古记》说:“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左右夹二瓦市,优肆倡门,酒垆茶社,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富丽者。”第三,真定又是当时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真定地处燕南赵北,是燕赵文化的结合点,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宋以后,又成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汇处。史天泽在真定当权的时代,则不断丰富这里的文化因素。金亡前后,北方名士多流离失所,“知公好贤乐善,偕来游依”[12]。当时王若虚、元好问、李敬斋、白华等大批文士学人都来投奔史天泽,形成北方文人荟萃之地。由于燕京的被掠夺,大批民间艺人也来到真定。史天泽与杂剧演员有密切来往,与杂剧作家白朴、侯克中、李文蔚等也过从甚密。他本人是一位散曲作家,他的二儿子史樟(史九散仙、史九敬仙或史九散人)是杂剧作家。

由于政治上有强大的保护伞,经济上相当繁荣,文化上又有那么多文人艺术家聚集,真定成为元杂剧的中心和摇篮。以白朴为首的杂剧作家群落是元代最早由知名文人参与杂剧创作的作家群,并推动了杂剧的成熟和走向鼎盛。

元杂剧初期的作家,论年辈,鲜有超过真定的白朴、侯克中、李文蔚、史樟的,而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密切,也难与真定诸家相比。而另两位真定作家尚仲贤、戴善夫,一起做过江浙行省的提举官,则是白朴后一辈的作家了。在真定,有几位与白朴年岁相仿,生于金末或亡金前后的杂剧作家,他们之间,从青年时期直到七八十岁都还保持深厚的友谊。

侯克中,字正卿,号艮斋。他幼年失明,听群儿诵书,不终日悉能记其所授。稍长习词章,后来又精心读《易》,著有《大易通义》一书。元初曲家史天泽、胡祗遹、徐琰等与之友善,时有诗文往来。他写诗甚多,有《艮斋诗集》行世。著有杂剧《关盼盼春风燕子楼》,未见传本。贾仲明在吊词中说:“史侯心友艮先生,诗酒相酬老正卿。”“史侯”当是指史天泽子侄辈人。

李文蔚,年岁略幼于白朴,曾在江州路(今九江)做过瑞昌县尹。白朴曾两次滞留江州一带,与李文蔚在那里做官当有关系,直到晚年,李文蔚与白朴还有书信往来。

李文蔚的杂剧创作大约始于在真定的青年时代,所作杂剧12种:《汉武帝死哭李夫人》、《蔡逍遥醉写石州慢》、《卢亭亭挑水浇花旦》、《张子房圯桥进履》、《同乐院燕青博鱼》、《濯锦江鱼雁传情》、《谢安东山高卧》、《破苻坚蒋神灵应》、《金水题红怨》、《秋夜芭蕉雨》、《风雨推车旦》、《燕青射鱼》。今存《同乐院燕青博鱼》、《张子房圯桥进履》、《破苻坚蒋神灵应》三种。贾仲明的〔凌波仙〕吊词说:“《石州慢》醉写蔡萧闲,《芭蕉雨》秋宵周素兰,《浇花旦》才并《推车旦》,《破苻坚》淝水间,晋谢安《东山高卧》。瑞昌县为新令,真定府是故关。月落花残。”

在李文蔚现存杂剧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同乐院燕青博鱼》。剧写梁山头领燕青、燕顺救护燕和,杀死与燕和妻私通的杨衙内的故事。此剧情与《水浒传》并不相同[13],可能取自民间传说或作者自由创造。在语言上,“此剧作燕青语,又粗莽,又精细,似是蓼儿洼上口气,固非名手不办”[14]。如第二折对燕青博鱼的描绘,颇富生活气息,常为研究元代民俗者所引用。《燕青博鱼》这个剧本描写落魄英雄很有特色,也表现出李文蔚剧作质朴、豪爽的创作风格。

在剧本的楔子中,有一段道白述说梁山故事,与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无名氏《大妇小妻还牢末》所述大致相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梁山故事的基本规模。

史樟(1240?—1288?),字敬先,号“散仙”、“散人”,是史天泽的次子。史天泽行三,史樟在大排行中为第九,人称“九公子”,他自称“史九散仙”、“史九敬仙”。《录鬼簿》说他是“武昌万户”,王磐说他曾任“真定顺天新军万户”。王恽有赠、挽“史九万户”的诗篇。在《九公子画像赞》小引中说:“史开府子名樟,喜庄列学。屡为万夫长,有时麻衣草履,以散仙自号。”[15]贾仲明在吊词中也说:“武昌万户散仙公,开国元勋荫祖宗。双虎符,三颗明珠重。受金吾,元帅封。碧油幢,和气春风。编《蝴蝶庄周梦》,上麒麟图画中,千古英雄!”史樟所作杂剧《花间四友庄周梦》(一名《破莺燕蜂蝶庄周梦》),今存。剧写庄周本南华至德真君贬降下界,由太白金星点悟正果朝元。此剧气氛火热,既有神仙、仙女,又有弹唱、歌舞、戏法,为“神仙道化”题材开了先河。

尚仲贤,名不详,贾仲明吊词说他“四务提举江浙官,与戴善夫相辅行”,当是白朴后一辈的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0种:《尉迟恭三夺槊》、《受顾命诸葛论功》、《陶渊明归去来兮》,《洞庭湖柳毅传书》、《没倖花前秉烛旦》、《凤凰坡越娘背灯》、《王魁负桂英》、《崔护谒浆》、《张生煮海》、《汉高祖濯足气英布》[16]。今存《洞庭湖柳毅传书》、《汉高祖濯足气英布》、《尉迟恭三夺槊》三种。

尚仲贤是真定颇有成就的剧作家,现存三种杂剧中二部是历史剧,一部是神话爱情剧,体现了所写题材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创作风格。《柳毅传书》是根据唐人传奇《柳毅传》创作的,情节与《柳毅传》基本相同,但表现的思想更集中,人物形象更鲜明。唐人传奇《柳毅传》,中唐时已广为流传,宋时改编为戏剧,宋官本杂剧有《柳毅大圣乐》[17],金时改编为诸宫调[18]。《柳毅传书》剧写洞庭老龙的女儿三娘,嫁与泾河小龙为妻。婚后三娘受虐待,被罚在水边牧羊。落第书生柳毅路过此处,答应替三娘传信。洞庭老龙的弟弟钱塘火龙闻讯,打败泾河小龙,救出三娘。洞庭老龙为报答柳毅,欲把三娘嫁给他。柳毅固辞回乡,遵母命柳毅娶范阳卢氏之女,成亲时方知所娶即龙女化身,一家喜庆团圆。

全剧以柳毅为中心人物,写他落第归来所遇到的奇缘以及最后成仙的结局,其他人物都是稍加点染。而尚仲贤《柳毅传书》杂剧却是旦本戏,作家着力描写的形象是龙女三娘,她美丽善良、倔强,她不屈服于恶势力,追求理想的爱情。剧本也突出了柳毅这个见义勇为的至诚书生的形象,将他对龙女三娘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表明他富于同情心而多情。

img

明刊本《柳毅传书》

此剧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想象丰富,绚丽多姿,如第二折表现二龙在天空苦斗的场面时电母的唱段:

〔越调·斗鹌鹑〕他两个天北天南,海西海东,云闭云开,水淹水冲,烟罩烟飞,火烧火烘!卒律律电影重,古突突雾气浓。起几个骨碌碌的轰雷,更一阵扑簌簌的怪风。

〔紫花儿序〕忽的呵阴云伏地,淹的呵洪水滔天,腾的呵烈火飞空。泾河龙逃归碧落,钱塘龙赶上苍穹。两条龙的威风,怕不喊杀了鳖大夫、龟将军、鼍相公。这其间各赌神通,早翻过那海岛十洲,只待要拔倒了华岳三峰!

郑振铎在《中国剧场的变迁是怎样的》一文中说:“元剧的写战争往往以探子的报告了之,纯粹以‘武打’为骨干的戏像《白水滩》等,在元、明杂剧里是绝对没有的。”从尚仲贤在《柳毅传书》中这种表现战争的方式,可以看到我国戏剧初期,受宋金时期诸宫调的影响,但一人主唱又能把迅速变幻的时空和超越形体的模拟表现出来,突出了创作体的精神,故而别具特色。

戴善夫,一作善甫,是尚仲贤的同乡同僚,当也是同时人[19]。所作杂剧四种:《三捉红衣怪》、《伯俞泣杖》、《柳耆卿诗酒玩江楼》、《陶学士醉写风光好》。仅存《陶学士醉写风光好》一本。剧写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出使南唐,名义上是索取图籍文书,实际是说南唐降宋。南唐王托病不见,丞相宋齐丘命韩熙载设宴款待他,席上派妓女秦若兰相诱,陶谷伪装不应,却题“独眠孤馆”的隐语于壁上。宋齐丘又使秦若兰扮孀妇,在驿馆吟诗,陶谷中计,并赠《风光好》词。宋齐丘在宴席上令秦若兰唱他写的《风光好》词。陶谷发现中计,不好再回宋,暂住吴越王钱俶处。宋灭南唐后,秦若兰避难于杭州,由钱俶主婚,二人成亲。这本杂剧既写政治斗争的虚伪,又讽刺陶谷的假道学,也写出秦若兰与陶谷最终成为夫妇的过程。其中对陶谷的讽刺是辛辣的,又是善意的,所以妙趣横生,起伏有致。陶秀实,北宋人,《宋史》有传,不载此事,但宋人笔记如文莹的《玉壶清话》、洪遂的《侍儿小名录》、郑文宝的《南唐近事》、皇都风月主人编的《绿窗新话》都记载了此事。另外,宋元戏文有《陶学士》,今只存残曲二支。《风光好》杂剧,当是在宋人笔记的基础上,又有戴善夫的创造。

真定地区从1240年步入恢复发展时期,至1279年元灭南宋,是文人汇集的地方。因此13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真定地区杂剧创作活动的兴盛期。吴梅在《中国戏曲论》中说:“真定一隅,作者至富,《天籁》一集,质有其文,《秋雨梧桐》,实驾碧云黄花之上,盖亲炙遗山謦欬,斯咳唾不同流俗也。文蔚《博鱼》,摹绘市井,声色俱肖,尤非寻常词人所及。尚仲贤《柳毅》、《英布》二剧,状难状之境,亦非《蜃中楼》可比拟。戴善甫(夫)《风光好》,俊语翩翩,不亚实甫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