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古代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学术教育机构,它以自身独具特色的组织制度、基本规制、讲学形式,对中国传统教育与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岳麓书院不但是古代中国书院的杰出代表,也是弘道办学绵延千年至今弦歌不绝的典型,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古今贤达敬仰推崇。

岳麓书院先贤圣哲传道济民、化育英才的气度与智慧,一方面通过各类典籍文献记载留存,一方面蕴藏在散落于书院古建筑群各处的一方方石刻、一块块匾额、一副副楹联文物古迹之中。这其中,有列入全国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明代“四箴”石刻、明代“岳麓书院”石额、清代“岳麓书院学规碑”,有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匾额,有成为书院人才辈出写照的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还有成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之源的“实事求是”匾额,等等。当我们徜徉于书院,驻足凝望,与它们的相遇,就是跨越时空直接与先贤进行思想对话和神交遨游的文化沉浸体验。

1982年1月我于湖南大学毕业,是第一个分配至岳麓书院研究室工作的研究人员,专职从事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当时领导安排我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搜集、整理、研究与岳麓书院有关的文献、文物资料。所以,我在工作的头几年,整理完成了岳麓书院碑刻文字资料,并发表在岳麓书院研究室主编的《岳麓书院通讯》(1984—1985年)中。这应该算是我岳麓书院研究的第一步基础工作,对我们后来撰写《岳麓书院史略》与岳麓书院历史陈列,均作出了文献文物资料的学术贡献。其后,岳麓书院的学术、教学事业发展,院内专业人员、教师日益增多,学术分工更加明确,我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与教学。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继续从事岳麓书院文物、文献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我注意到,今天对岳麓书院历史文物的需求日益增多,但是对岳麓书院碑刻、匾额和楹联进行专门分类整理、点校和释读的集结性编著一直阙如。郑明星君在岳麓书院硕士毕业后,留在岳麓书院专职从事文物工作。他主持完成的《岳麓书院碑刻》和《岳麓书院匾额、楹联》正是应此而为,旨在从书院古建筑群附属的碑刻、匾额和楹联这个视角,让大家全面完整了解和感受这座千年庭院碑、匾、联中蕴藏着的鲜活人物趣事和厚重精神风度。

本书的编著者是在岳麓书院多年从事文物整理、研究和展陈工作的研究人员,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对书院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一份责任与情怀。著作书稿完成后,希望我为之写序。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著作完整地展现了千年岳麓书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著作集全了书院创立后千余年遗存至今的所有碑刻、匾额、楹联,打开书册逐页翻阅,就是这座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历史画卷的全面展开和完整呈现。在碑刻方面,囊括了书院遗存下来的历朝碑刻及考古发现的碑刻残片、不见于历代文献著录的遗漏碑刻、20世纪90年代新刻的碑刻。书院明代有非常著名的《紫阳(朱熹)遗迹》石刻,因为战乱等,几乎找不到片石以兹证明。编著者根据文献记载,在重修崇圣祠的考古现场终于找到了小块记录《紫阳遗迹》的残片,为岳麓书院朱张学统的辉煌历史找到了重要的历史物证。在匾额、楹联方面,编著者搜集整理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园林等各个功能建筑群所悬挂的古今匾额、楹联,这些匾额、楹联从一个侧面极大丰富了书院的历史面貌。

二、著作图文并茂,生动再现了千年岳麓书院“活文物”实质。编著者细心整理、校对了书院所有碑刻、匾额和楹联文字,包括以往文献和研究著作没有记载的款识、姓名及其他遗漏信息,并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前提下,相对准确地解读了其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同时书院每一处遗存碑刻、匾额和楹联都配以高清图片,使岳麓书院千年历史文化在图文并茂中鲜活直观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如此,广大读者能够在图文并茂中穿越历史时空,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领略书院每一件遗存蕴藏的内涵,千年书院的历史和文化“活”在现代读者眼前和心中。

三、著作释读从书院遗存文物关联的人物故事出发,以小故事生动展现了一代代岳麓书院人致力于传道济民、化育人才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镌刻“忠孝廉节”“整齐严肃”“道中庸”“极高明”等碑刻,把书院张栻、朱熹的学术传统以碑刻的形式具象化,凸显了欧阳山长赓续书院学统、弘扬书院文化的良苦用心。在人、事、物相交融的释读中,很好完成了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深刻思考和形象展示,也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从未间断、一直赓续传承的原因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义重大,也正当其时,书院传统文化和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其现代发展不仅需要研究者潜心致力,也需要广大一线历史文化工作者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这个添砖加瓦的行列。是为序,与之共勉。

2023年8月于岳麓书院文昌阁